"你现在工资比杨惠妍高了吧?"这句话正在成为碧桂园员工之间最新的调侃梗。谁能想到,曾经年薪过亿的房企高管们,如今月薪骤降至1万元,这个数字甚至比不上很多一线城市普通白领的收入。从"打工皇帝"到"月薪族",房企高管们经历了怎样的过山车?这一切都要从那个曾经造就无数财富神话的"跟投制度"说起。
2014年,碧桂园率先在行业内推出"同心共享"计划,开启了中国房企的跟投时代。这个看似简单的制度设计,却创造了惊人的财富效应——区域总裁年入过亿,项目总监半年买别墅,普通员工跟投网红盘实现70%回报。在房地产黄金十年里,跟投就像一台精密的印钞机,源源不断地制造着财富神话。
但市场转冷后,这个制度立刻显露出它的另一面。某TOP10房企员工透露:"公司要求项目结算才能退出跟投,现在项目卖不动,我的80万本金要十几年才能拿回来。"更残酷的是,部分房企要求离职员工打折赎回跟投份额,曾经承诺的高回报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负债。
面对行业寒冬,房企高管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降薪冲击。碧桂园总裁莫斌的年薪从1.33亿暴跌至957万,降幅高达98%;万科郁亮更主动放弃600万年终奖,年薪从1247万降至154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有意思的是,降薪后的高管们开始"精打细算"起来。郁亮公开表示不再乘坐头等舱:"能省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传达的信号很重要。"这种姿态性的节俭,恰恰反衬出昔日房企挥金如土的豪迈做派。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2024年将是房地产的"出清之年"。商品房销售规模可能继续下滑5%,房企薪酬体系还将面临深度调整。那些曾经依靠跟投制度暴富的"打工皇帝"们,正在成为历史书页里的传奇故事。
地产行业的这场薪酬地震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任何建立在行业红利之上的财富神话,都可能随着周期转换而烟消云散。当潮水退去,或许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谁在裸泳,谁又真正建立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对于仍在行业中的从业者来说,是时候重新思考:除了跟投和提成,我们还能靠什么创造持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