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静水城》表面上看是一个美国传统白男救女心切的故事,实质上不同文化价值观间的冲突才是故事的核心驱动力。比尔象征着典型的美国保守派,他的世界观深受宗教、家庭和劳动伦理影响。艾莉森则象征着年轻新一代的左翼自由派,她对法国文化的适应就与比尔坚持的美国传统形成对比。维吉妮象征着法国多元文化中的自由、开放和包容,这也与比尔的保守和实用主义相碰撞。在人物都有血有肉的前提下,如何调和时下这种文化价值观间的冲突才是影片真正想表达的。
2. 《最后的决斗》一个故事三个视角呈现出三种面貌,很有意思。我已经厌倦了女权叙事,厌倦了男女对立,男人明明是一种很可爱的生物。父权社会,与其说是媚男不如说是媚权,表面是性别的不平等,实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虽然在旧社会女性是绝对的被剥削地位。
3. 《极速车王》贝尔和达蒙演技在线,特别是好多微表情太强了,这就是老牌演员的含金量。 肯的老婆很支持他,很幸福,肯的孩子很支持他,很骄傲,肯的朋友赌上自己的一切,很义气,肯死在了车上,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最后的勒芒,最快圈速是证明自己,减速是为了生活。原本以为被黑掉了冠军的肯会沮丧,可是他转头就开始想着改进汽车,让他更完美,这就是纯粹的人,所以,如果他死在车上,那会是个不错的终结,让我想起《拆弹部队》的结尾。
4. 《谍影重重5》很不错的商业动作片,系列拍到5仍有如此水平很难得。最后一场追车戏狂轰乱撞,飚性十足,第一场戏紧张感十足,但是镜头太晃,剧本勉强过关,虽没什么惊喜但完成度还算不错,是一部节奏很紧凑,整体很过关的电影。好像看过但是好像又完全不记得了,要寻求内心的平和,唯有与自己和解,接受当下,活在当下。
5. 《我家买了动物园》扪心自问谁不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动物园呢?有时只要我们遵循自己的思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很治愈的一部好莱坞温情小品,极具戏剧张力与矛盾,马叔与寡姐搭配让原本戏剧的故事显得文艺十足。尽管跟不来电,原本荒诞的故事题材,基于正式故事,却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显得格外珍贵。
6. 《大地惊雷》影片配乐很好听,故事的结尾突然有点伤感。女主的演技很自然,喜欢。14岁的女主为父报仇雇佣法警追踪逃跑的仇人的故事。一个小女孩以远超成年人的勇气和决心,踏上了为父报仇的路,这条路充满了艰辛和凶险,但是女孩成功了,为她感到高兴。
7. 《成事在人》一直觉得励志片最好的题材就是体育。东木得心应手,完成度非常高,尊重历史,也没有滥用煽情,对种族关系和种族zz问题的叙述尤其好,润物细无声。两个演员我都特别喜欢,世界上应该没有Morgan Freeman以外的第二个人能把曼德拉演得如此传神了吧。可惜故事行进到后半部分还是拖沓了,几场橄榄球比赛的运镜也差了些,不过在欢呼声的包围下依然看得心潮澎湃。
8. 《心灵捕手》震撼,男主中间那段台词简直就是照着我的想法读出来的。可是我的世界里没有精神理疗师,我也不是数学天才,能够被我称作朋友们的人都早已死去多少年。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对于职业发展,对于个人成长,都有所收益的一部电影。刺猬外面的尖刺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诞生的,而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刺,就不会知道自己有多伤人。
9. 《天才瑞普利》一次争吵时的意外杀人后同性恋穷小伙鹊巢鸠占的故事。一个谎言只能不断的靠撒谎来掩盖,谎言越多、破绽也就越多。这部电影证明了人只能和同阶层的人交朋友,不同阶级的友谊不现实也不要勉强。裘德洛的躁郁症和意大利手势表情、霍夫曼的微表情以及马特达蒙的演出都非常棒。几个镜头也处理的很好,例如砸死Freddie后滚落在地的带血安东尼庇护头像。
10. 《造雨人》如果把被家暴女和白血病男青年合并就是2010s的“同性题材电影”... 电影结尾的正义判决在2024Luigi和2025中美对账的背景下显得如此脆弱。 这也并不是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主角最后的反省其实也是在强调个人意志对于系统性不义的无能为力,落脚点大概仍然是对司法系统的控诉。
马特达蒙演绎生涯的10大巅峰作品,每个角色都成了史诗级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