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这个每天都要干好几遍的家务,看似简单不起眼,但若是习惯不好,真的会悄悄“偷走”我们的健康。
《食品控制》期刊2020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家庭中不当的餐具清洁习惯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慢性胃病患者中,因餐具卫生问题导致的病例占了显著比例。
本期,我将分享一些常见的洗碗不良习惯,很多家庭都有,建议了解危害并立即改正,保护全家人健康。
1、先泡着,等会洗...我自己偶尔也会犯懒,吃完饭的碗筷先泡着、歇会儿再洗,而这一歇,可能一晌就过去了,直接连到了下顿饭。
殊不知这个看似小小偷懒的举动,却会对家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用温水泡脏碗超一小时,细菌量暴增400倍,超过4小时未及时清洗的餐具,表面检测出致病菌的概率是即时清洗餐具的7-10倍。
(常见的污染菌种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而这些菌,都是能引起肠胃不适的致病菌)。
随着存放时间再加长,除了细菌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之外,还可能长出来黄曲霉毒素和幽门螺杆菌这些更可怕的致癌菌,长此以往,健康问题不容小觑。
建议:用完的餐具立即洗,避免拖延,如果遇到顽固污渍非要泡的,也请控制在30分钟以内,更何况大多顽固污渍在热水的加持下,5分钟就能软化。
清洗好的碗,保持通风干燥的存放环境(如立放)可避免湿润环境细菌再滋生的风险。
2、抹布好好的,换什么...年轻人可能还会因为洗碗布洗不净了、用久了审美疲劳了而更换,但老人不会,只要你提了,回答永远都只有一句:好好的,换什么换?
从外观看,用了很久的洗碗布,确实没有破,不用更换,但是从卫生角度,长期不更换或消毒的抹布就是细菌和霉菌的温床。
中华预防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单块洗碗布的细菌总数最高达5000亿个,包含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菌。
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也研究过:家庭中使用的洗碗海绵,有89%含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
主要抹布还是“来回关照”的角儿,特别是餐具、台面、锅具没有区分抹布,一布子用到底的家庭,很容易造成细菌交叉污染,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如腹泻、肠道感染)。
建议:每周至少用沸水煮一次或微波炉高火加热1分钟进行消毒,并确保每次使用后晾干。每隔1-2个月更换一次抹布,尤其是当你发现抹布开始变色或者有异味时。
另外,厨房抹布,最好备3块,台面、灶具、餐具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感染,确保厨房的卫生 和安全。
3、餐具摞起来,收进柜子...餐具摞起来,收进柜子里,这可是很多家洗完碗后的常规操作。
但其实,这个习惯也不健康。
哪怕是洗干净的碗,在潮湿环境下也会滋生细菌,特别是木质的筷子、托盘更甚,还会滋生霉菌(黄曲霉毒素,这个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级的致癌物)。
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官方期刊《Food Control(2020)》中“关于餐具存放方式对细菌滋生的影响”,实验对比了不同存放方式(立放、摞放)的餐具表面菌落数,结论显示:
立放:通风良好,水分快速蒸发,菌落总数 <100 CFU/cm²;
而摞放:潮湿环境导致细菌快速繁殖,菌落数 高达7000 CFU/cm²以上。
还有厦门市市场监管局,2024年也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表明:
未消毒的潮湿餐具中,大肠菌群超标率高达80%,主要因清洗后未彻底干燥。
也就是说,同样清洗干净的餐具,放置方式不一样,细菌滋生情况差得相当多。
建议:餐具洗净后倒扣沥干,或使用厨房纸巾擦干,确保每件餐具完全干燥后再放入碗柜。
或者保持橱柜内部通风良好,比如在橱柜门上增加通风孔设计,或者增加小型除湿机设置 等等。
4、消毒用开水烫一下,就好了有一些人,她很有生活常识,比如我妈,她会不定期给餐具消毒,至于消毒的方式就是用开水烫。
开水消毒确实能消除90%以上的致命菌,但是有时间规范,不是简单的烫一下就完事儿,而是需要煮。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就曾对两个污染餐具A盘和B盘分别用100℃和50℃的热水淋洗5秒,结果显示,短暂烫洗(<10秒)对细菌杀灭效果极低,无法满足消毒要求。
美国国际食品保护协会出版的《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2019)》也做过类似的研究,结果显示:
短暂淋洗(<10秒)仅减少 <10% 菌落;
持续煮沸10分钟可杀灭 90%以上 致病菌。
另外,消毒柜(≥100℃)杀菌效果优于煮沸,因能保持恒温。
简单点讲就是,像我妈热水淋一下的高温消毒方式,更多的是形式主义。
建议:为了安全和卫生,餐具应煮沸10分钟以上,有条件使用消毒柜的,就选用消毒柜,消毒更彻底。
5、拿钢丝球洗,更顺手钢丝球,可是洗碗工具里最得力的小助手,特别是碰到洗碗布洗不下来的顽固污渍,它蹭蹭两下就搞定,可谓是方便至极。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锅都适配钢丝球,比如涂层锅,在钢丝球的猛烈攻击下,涂层会破损,而破损后的涂层,会释放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一项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上的研究表明:
当不粘锅的涂层出现划痕时,即使是几毫米的小划痕也能释放出大约230万个聚四氟乙烯(PTFE即特氟龙)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
虽然特氟龙(PTFE)在常规使用下并不直接致癌,但在高温作用下,制造特氟龙时用的表面活性剂PFOA(一级致癌物),会分解出来。
建议:带涂层的锅还是使用软海绵或专用清洁布,除了安全性,还能保护锅具使用寿命。
对于特别顽固的污渍,最传统的方式就是温水中加入少量洗涤剂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清 洗。而钢丝球,只能是铁锅和不锈钢锅的搭子,其它锅具都不建议使用。
6、一盆水洗到底,省水很多人洗碗怕浪费水,于是乎,一盆水洗到底,节约用水嘛,能理解,可问题是这样洗真的不卫生。
就有实验专门做过一盆水“洗到底”的研究,结果显示,连续使用同一盆水清洗餐具时,后续餐具的细菌含量是首轮的3-5倍,尤其是油腻餐具更易吸附污垢和细菌。
建议:初步清洗的时候可以一盆水洗到底,冲洗最好用流动的水。
如果习惯用盆洗,至少也得三盆法:第一盆用于初步清洗,第二盆涮洗,第三盆最终净冲,确保每件餐具都能被彻彻底底的洗干净。
实在心疼水了,初洗的水哪怕接半盆也行。
7、管它放过什么生的熟的,洗了就干净了不少人洗碗,应该都从没分过生熟,所有餐盘、用具,一概而过,一条抹布洗到底,殊不知,这样真的很不卫生。
那个用擦完鱼的抹布继续擦碗的新闻,不知道大家看过没,全家食物中毒,一起到医院打点滴。
原因就是生肉、鱼类里通常含有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寄生虫卵)会污染熟食餐具,引发食物中毒。
如沙门氏菌,在混合清洗的餐具表面存活时间可达48小时(室温下),甚至更久;
生鱼携带的寄生虫卵在潮湿环境中,也可存活 72小时以上,一旦吃进肚子里,轻则腹泻,重则食物中毒。
建议:除了处理生食的刀具、砧板最好分开,清洗生熟餐具,也必须分类清洗。
至于清洗用的抹布,有条件区分的最好区分,没有条件的,洗完生食,也应该高温煮洗后 再用到熟食餐具上,避免交叉污染,否则你理解的洗干净,实则是“伪干净”。
8、洗差不多干净就行了有的人洗碗,也不知道在糊弄谁,差不多干净就行了,完事之后,要不是有肉眼残留的污渍,就是缝隙里面还是脏的,特别是饭盒的盖子,都没眼看。
关键也不是含沙射影谁,身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真的别小看这些缝隙残留,比如饭盒盖子里、锅盖里,会发霉、滋生黄曲霉毒素,又或者筷子缝内容易滋生幽门螺杆菌等病原体。研究表明Hp在湿润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
再用这些“不干净”的餐具吃饭,肠胃能健康吗?
建议:在清洗餐具时,一些能拆解的餐具,尽量拆解清洗,比如饭盒的密封胶圈、排气孔;
不能拆解的,像锅盖不锈钢圈,最好用缝隙刷刷干净,即使做不到顿顿刷,也应该一两天 刷一次,并定期进行高温消毒。
实在不行了,我看很多人把锅盖上的不锈钢圈拆了,也不影响使用。
参考文献: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与健康分会(2019年)《家庭厨房卫生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的调查
NSF International(2020年)《国际家居卫生调查报告》
英国《环境微生物学》期刊
《Food Control(2020)》期刊“关于餐具存放方式对细菌滋生的影响”,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复用餐饮具清洗消毒指引》
期刊: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2019)
期刊: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2018)
《整体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