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马超与诸葛亮:三国时期的智慧和胆识

丽丽说历史 2023-09-14 23:26:01

刘备时期的战乱三国时代,充满了各路英雄豪杰的崛起。刘备,一个起初毫无资本的流浪者,却在一众谋士如诸葛亮的协助下,逐渐打下了自己的江山。在刘备吸纳各路英雄的过程中,一个备受瞩目的虎将出现在了舞台上,他就是马超。马超作为西凉马氏的后裔,原本是汉室的忠臣。他先后投效曹操和刘备,成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这看似忠诚的举动,却在刘备的军中引发了诸多不安。

公元208年,刘备发动了进攻益州牧刘璋的战役。刘备当时可以说是孤注一掷,已经离开了刘表,赶走了曹军,并夺取了荆州。尽管他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攻占益州却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局势陷入僵持。就在刘备感到无法突破局势的时候,西凉名将马超突然加入了战局。马超是西凉马鸿逵的儿子,曾投效曹操。尽管曹操待他不薄,马超还是选择离开曹营,投奔刘备。这个举动让刘备非常高兴,因为马超带来了强大的兵力和声势浩大的势力。

他认为,有了马超的支持,益州必定指日可待。于是,刘备亲自出马,招抚了马超,并提供了兵资,支持他攻打刘璋。刘备之所以如此高兴,背后还有更多的考量。马超的投降代表着西凉势力的联合,而西凉地区的兵源和资源极为丰富。刘备吸纳了马超,也等于拉拢了西凉,这对于刘备来说,是打通西蜀,实现统一的重要一步。马超曾效力于曹操,这也对曹军构成了一定的威胁。马超的投降无疑对曹操的势力形成了某种威慑,因此刘备毫不犹豫地斥巨资礼聘了马超。

与马超事件同时发生的还有刘备亲自请出诸葛亮的情节。当时,诸葛亮正过着归隐的生活,在隆中隐居。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第一次前去请诸葛亮时,遭遇了严重的失败,但诸葛亮以母亲去世为由拒绝了刘备。第二次,刘备带着礼物再次前去,但诸葛亮仍然坚持推辞。直到第三次,刘备已经来到了隆中的秋天。这一次,他在诸葛亮的门前痛哭流涕,表示天下大乱,自己有志建立伟业,却无人可依靠。如果诸葛亮再不肯出山,他将不得不和关羽、张飞等一起四处流浪。面对刘备的哭诉,诸葛亮终于被感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为了完成伟业,诸葛亮毅然离开了丧母的家庭,放弃了太学的清谈生活。刘备也抛却了书生的文弱形象,展现出他坚决而务实的一面。

在争夺益州的过程中,刘璋对刘备的威胁逐渐增大。刘璋派遣使者烧毁了沔阳桥,试图阻止刘备军队的前进。这一消息传来,刘备的诸将陷入了恐慌之中。他们认为此时应该撤退,返回荆州整顿军队。刘备却持不同看法。他相信刘璋烧毁桥梁是一种断后之举,自己已深入敌境,应当乘胜追击。刘备决定留下关羽守卫荆州,亲自率军继续前进。这一决策最终证明是正确的,刘备成功攻占了成都,刘璋被迫投降,刘备完成了对益州的占领。在稳定益州的同时,刘备还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他迎娶了益州名门望族吴氏的女儿,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重用吴氏的支持者,同时任命马超为上将,巧妙地拉拢了各方势力,统一了益州。刘备这一系列举措显示出他冷静、果断以及稳定局势的能力。正是有了这种胆识和智慧,刘备才能在充满危机的环境中脱颖而出,逐步实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尽管刘备高度重视马超,但马超在蜀汉军中却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关羽自认为是天下第一的猛将,非常看重自己的地位。当马超刚刚加入蜀汉时,刘备立即任命他为上将,这让关羽感到非常忌惮。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多次请求刘备,要到成都和马超进行比武较量,但都被刘备婉言谢绝。

根据历史记载,关羽当时确实有过和马超比武的意愿。最终是诸葛亮出面,赞扬了关羽,贬低了马超,才使关羽放下了忧虑。这表明关羽对马超的警惕之情。两人曾在葭萌关大战中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张飞自视甚高,认为马超无法与自己相提并论。马超刚刚到来时,张飞甚至嘲笑他为“马儿”,表现出了自己的轻视。即使是性格温和的赵云,也对马超抱有疑虑。赵云认为马超为了名利不顾家庭,违背了仁义道德。因此,赵云一直对马超保持警惕。

刘备为何仍然坚持重用马超呢?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看中了马超的野心和胸怀。他认为,凭借马超的果断手段,可以为自己完成一些难以启齿的任务。马超为了名利可以抛弃妻子和子女,为了投效刘备也可以反叛曹操。正是因为马超的坚决,刘备才敢将蜀汉等要地交由他来管理。可以说,刘备看准了马超的性格和能力,才对他如此倚重。可惜的是,马超最终还是因为他的孤注一掷的性格付出了代价。为了自保,他将自己的部队全部杀害,这一行为让他在蜀汉声名狼藉。这也导致他失去了荆州刺史的职位,并被调至偏远之地。

马超抛弃了妻子和儿子,激起了家人的怨恨。他的妻子后来嫁给了马超的部下韩遂,而他的儿子马腾也背叛了他,最终导致了马超的失败和死亡。马超虽然一生中立下了卓越的战功,但因为他为了名利不顾家庭,最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的坚决性格和不幸结局,使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这也是马超最终以孤独和不幸结束一生的根本原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