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南极,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积年不化的冰雪,以及以企鹅为代表的各种极地动物。
因为过低的温度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极都是人类的禁区。
不过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思维上的开放和进步,南极这个曾经的“人类禁地”,从20世纪开始成为很多国家“征服”的对象。
各国的南极科考站纷纷建立,各国所拥有的南极科考站的数量,基本上和其综合国力是正向相关的。
除了在极地探索方面更具优势的俄罗斯之外,中美日三国在南极科考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
从各国的南极科考发展历程中,我们也能窥视到这些国家从上世纪中叶直到当下的发展状况,乃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几乎同步前进的美日南极科考
美国和日本的第一个南极科考基地,都建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只不过在数量上前者要比后者更多。
全世界刚刚结束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携手迈入50年代的时候,在二战中赚得盆满钵满的美国,开始第一次尝试在南极建设固定的科考站。
这种开创性的举措大概率是失败的。
美方这次雄心壮志的行动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在失败的过程中获得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美方经过调查后认为,想要让科考站在南极的风雪中“屹立不倒”,就必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在建筑的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风雪堆积的问题。南极科考站的外形一定要和当地气候相适应。
二是科考站的选址必须要更加慎重。避免建在积雪量比较大的地方。
这些经验如果不是亲身到南极去体验和建设,是很难得到的。
从1956年开始一直到2005年结束,一座座属于美国的南极科考站拔地而起。
这段时期也是美国高速发展并成为世界霸主的时期。
美国的科学家们在南极建立了6个科考站,其中有5个都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
只有一个是西南极冰盖分区站是21世纪的产物,其他的几个站都算得上是老古董了。
日美两国建立南极科考站的时间几乎是同步的。
不过,日本人登上南极的时间,比他们建立科考站的时间要早四十多年。
白濑矗在1912年登上南极大陆,是首位达成这一目标的亚洲人。
当时经过改革的日本,正处于其近代发展状态最好的时间段。
国力的快速膨胀带来的思想层面的活跃,而这种活跃对各种科研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日本人登上南极这种行为本身在当时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
日本人的西方情结直到现在,仍然在其的社会思想中占有一定地位。
脱亚入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都是日本政府的“理想”。
一方面,日本想要加入西方的国·家集团,成为发达国家的一员。
另一方面,日本又想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日本的强大。登陆南极恰恰就是一个这样的行动。
白濑矗登陆南极的行动显然是非常艰难的。
即便他没能达到这片极寒大陆的中心位置,但是这次行动本身让当时的日本人感觉到与有荣焉。
以至于直到今天,白濑之名仍然被一代代的日本南极破冰船所继承。
考虑到当时美日的联系是较为紧密的,所以很难说日本科考站的建立有没有获得美国的支持和帮助。
日本现有的科考站一共有4座,其中有一座科考站是没有科研人员驻守的。
虽然从规模和数量的角度看都不及美国,但也属于南极科考的排头兵。
二、中国的南极科考历程
中国的南极科考行动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也是公认的中国经济全方位开始起飞的年代。
经济状况的发展再叠加改革开放,让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1984年,中国的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正式建立完成。
这次行动并不仅仅是推动科研工作,更是一场对国际地位和南极地区主权的竞争。
当时,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南极建立了科考站。
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想要进行科研工作,或者说很多在南极建站的小国,自身根本就没有进行科研的能力。
这些国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先占的方式在时机到来的时候,获得部分南极土地的主权。
《南极条约》虽然暂时堵死了通过先占方式获得南极主权的路,但是条约本身是可以更改甚至撕毁的,南极土地的主权也未必会永久处于冻结状态。
一旦情况出现变化,有没有科考站、有多少科考站将成为一个国家声索南极领土主权的重要标准。
有些国家的南极科考基地甚至有婴儿诞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长城站建立过程之艰难不用赘述。
当时的中国科学家们完全是通过已经公开的部分资料,摸索着进行长城站的建设工作,甚至连完整的地图都没有。
不过,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属于中国的南极科考站也越来越多。
目前,中国的南极科考站数量已经达到了5个。
其中的秦岭站是在2024年2月7日正式开站的。
在美日等南极科考大国逐渐放缓脚步的当下,我国的科研人员开始奋起直追,并逐步成为国际南极科考领域的领头羊。
最新的秦岭站占地面积超过5200平方米,从设计到建设基本上都是由中方自主完成的。
显然,我们对南极和探索欲从未停止。5座科考站可能也并不是中方的极限。
三、为何要进行南极科考?
毫无疑问,在短时间内,南极科考站是很难给其所有国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的。
无论扎根南极将近七十年的美日,还是用四十多年时间迎难而上的中国,都很难说自己从南极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类似的问题在航天领域也同样存在。
很多人认为现在我们有很多社会民生问题需要解决,将大量资源花费在南极科考、航天、深海探索等领域是不是不太合适。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它没有站在国家以及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首先,南极科考能够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个区域,而了解是改造的必要控制步骤。
地球上能够供给人类居住的区域和使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要去探索更多的资源储藏地和宜居地。
如今,即便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南极的科考站,但是人类对南极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简而言之,哪怕仅仅是从科研的角度看,对南极的科考都和人类的未来紧密相关,这是不能仅仅用投入回报率来思考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上文中提到过的南极地区的领土主权问题。
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争议,是因为它还不能被讨论,不讨论不等于问题不存在。
如果大环境出现显著变化,南极地区的领土主权问题很有可能被提上日程。这时候科考站的数量就会等同于话语权。
即便现在没有讨论月球领土主权归属的条件,但是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
月球上有很多珍贵的矿产资源,在相关技术成熟后,这些资源如何开发,谁有资格开发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那么就目前来看,只有中美俄三国有讨论这个问题的资源。理由是只有这三个国家曾经独立完成过载人登月计划。
这里俄罗斯其实是继承了苏联的遗产。现在以及未来的俄罗斯是否拥有载人登月的能力,目前还不确定。
综上所述,南极科考不仅仅是一项科研活动,它还和人类的未来以及国家的主权利益,有着非常紧密地往来联系。
结语
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们拥有无尽的探索欲,并将这份探索欲转化为了行动。
从人类到达南极,再到科考站的陆续建立,再到各国对资源和主权的争夺,无论过程和结果如何,其实都代表着人类一直在不断发展。
随着国际大环境以及各国发展状况的变化,美国和日本对于南极科考的投入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中方则是在利用宝贵的机会迎头赶上。
从另一个角度看,南极也可以算作是一个国家彰显其力量和存在感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参考:
揭秘40年前中国首次南极科考:无地图无破冰船队员签“生死状”,“万里长城”向南延伸
2024-11-02 17:02·上游新闻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