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农历七月十五,又是一年中元节。
小时候的七月半,是令人害怕的“鬼节”。
看着长辈燃烧香烛、纸钱,供奉瓜果酒肉,只觉神秘而恐惧。
如今,人到中年,历经生离死别,才渐渐懂得:那些令人害怕的“鬼”,其实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亲人。
爷爷去世后,我希望世上真有鬼魂,希望他能在七月半回到人间,尝一尝新稻米,吃一顿团圆饭。
我不再害怕中元节,甚至开始期待这些祭祀节日,因为它们给予生者一份念想。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所说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人到中年,最怕中元,最盼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去年外公外婆相继去世,熟悉的物件依旧在,但屋里再也没有他们了。中元节让我直面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短短几年送走至亲,父母也日渐衰老,让人害怕。怕远行,怕深夜的电话,怕一别再无归期。但中元节也给了我们与逝去亲人灵魂相会的机会。备好衣物、纸钱,送上新鲜的吃食,用莲灯照亮回家的路。那一刻,仿佛那些走出时间的人,又重新回到了时间中。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根据农历,这一天通常是在七月十五,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祖习俗。古人相信,在这一天,逝去的祖先和亡灵会回到人间,接受子孙的祭拜和供奉。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家庭会准备香烛、纸钱、瓜果酒肉等祭品,并在夜晚焚烧纸钱,祈求祖先的庇护与保佑。
除了祭祖,许多地方还有放河灯、赛城隍等传统活动。放河灯是为了照亮亡魂的归途,而赛城隍则是一种庆典活动,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中元节不仅仅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更是生者对逝者表达怀念和敬意的重要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人逐渐在这个节日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内涵,不再仅仅把它看作是鬼节,而是对生命、死亡、亲情的一种深刻反思。
在现代社会,中元节依然保持着祭祖的传统,同时也成为人们思念逝者、珍惜当下的重要时刻。通过祭拜,生者与逝者在心灵上得以沟通,死亡不再是绝对的告别,而是一种深情的延续。
总以为来日方长,没想到世事无常,今年中元节,你回家了吗?
阿弥陀佛[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