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凤是毛主席的机要秘书,是毛主席晚年最信任的人之一。从一个列车服务员到领袖的机要秘书,张玉凤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个传奇。
因此,人们在提起张玉凤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怀念起伟人。
张玉凤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生于1944年。
那个年头,贫苦大众的生活还是非常困难的,张玉凤小时候也是如此,连学都上不起。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张玉凤在街道办的帮助下,才有机会上学,并成功上到了初中毕业。在当时,普通人有一个初中毕业的文凭也已经很厉害了。
或许是因为生长在北方的缘故,张玉凤从小就有一股子豪爽劲,而且还有一股风风火火的倔强性子。
右边为张玉凤
初中毕业后,16岁的张玉凤为了给家里减少压力,就出来找工作。
结果,她在偶然之间看到了铁路的招聘服务员的告示,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前去面试。没成想,就是这么一试,她还真应聘上了,由此踏上了改变她一生的工作旅程。
在一开始,张玉凤是被安排在牡丹江铁路局餐车上做服务员。后来,领导看她念过几年书,脑子又灵活,就让她去做广播员了。
不久,专为领导人专列服务的铁道部专运处需要增加工作人员,就让各地的铁路局选拔一批乘务员送过来,选拔要求是政治可靠、品貌端正、有一定文化素养。
而平时表现优异、又有文化的张玉凤就被牡丹江铁路局选中,推荐给了铁道部专运处的领导。
抵达北京的张玉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审核和培训后,就正式上岗,当了毛主席专列上的一名乘务员。
在当时,每个年轻人的最大梦想就是见到毛主席,这是能让他们倍感骄傲的事情。
不过,张玉凤虽然是伟人专列上的乘务员,但一开始也无缘得见。
主要是因为专列上的工作人员很多,不光有乘务员,还有警卫员、秘书、通信员、司机班组等。
而从伟人的安全角度着想,他是住在专门的车厢的,该节车厢有专门的乘务员,一般工作人员是不能随便进入的。
后来有一次,伟人知道有很多年轻的工作人员想和自己合照后,就专门去工作人员所在的车厢去看望一下大家。
伟人和工作人员的合照
能够近距离看到伟人,大家都十分的开心,同时内心又有点紧张。
伟人慢慢地走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面前,询问了他们的姓名和籍贯。
当走到张玉凤面前时,看到她又是紧张又是激动的模样,感觉很有趣,就笑着问道:“小娃儿,你叫什么名字?”
张玉凤这时候紧张极了,讲话也磕磕巴巴的:“我……我叫……张……”
伟人看着张玉凤紧张的模样,就让她用笔写下自己的名字。作为专列上的一员,张玉凤是随手带着纸笔的。
不过,等她拿出笔后,手却是抖得不行,勉强拿住笔在纸上写下了歪七扭八的“张玉凤”这三个字。
伟人看了后,夸赞道:“好名字,好名字呀!今后好好工作哟。”
在接见完专列的工作人员后,伟人还主动提出和他们拍一张大合照,这也让他们十分地惊喜。
其实,这也算是张玉凤和伟人的第一次正式见面,在这之前只是远远地看过背影。张玉凤想起自己扭扭捏捏的模样,不禁有些责怪自己出了洋相,没在伟人面前留下个好印象。
在这以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张玉凤见到伟人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也就不再那么拘谨了。
而张玉凤也用自己周到细致的服务,成功赢得了伟人的认可和夸奖。
1970年7月的一天,张玉凤正在列车上打扫卫生。突然,列车长一路小跑过来,让她坐上不远处的汽车直接去中南海。
时间紧急,张玉凤也来不及收拾东西,就坐上了汽车,此时的她还不知道有什么任务要降临在她的头上。
一路无话,张玉凤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而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伟人的护士长吴旭君早已经等候在一旁。
张玉凤下车后,才知道组织上已经任命她为伟人的生活秘书,张耀祠对她说:“这是一项光荣的工作,准备一下,就去报到吧!”
一时间,巨大的喜悦充斥了张玉凤的脑海里,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有如此的殊荣。
伟人看到张玉凤后,开口欢迎道:“是小张同志吧?欢迎欢迎!”
从此,张玉凤便照顾起伟人的生活起居,并且十分的周到细心。
在1971年初,伟人因感冒而引发了支气管炎,昼夜不停地咳嗽导致了连睡觉都不安生。无奈之下,伟人只能坐在沙发上时不时地眯一会儿打个盹,来补充一下睡眠。
张玉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睡眠不足的话会影响到伟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状态。
因此,张玉凤一直陪在伟人身边,伟人没睡着的话,她也不休息。按时叮嘱伟人吃药喝水,力劝伟人少抽烟,还自学医术和护理训练,为的就是让伟人的身体好起来。
就这样,在张玉凤的细心照料下,伟人的身体也一天天地好转了。
在长期的朝夕相处中,伟人对张玉凤也是越来越信任,很多事情都会交给她去办。
后来,在伟人的提议下,组织上任命张玉凤担任了伟人的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
由此,张玉凤成为了伟人最信任的人之一,就连保险柜的钥匙都交给了她保管。
不过,张玉凤身上还是有着东北女孩的性格,脾气上来了也非常倔强!
有一次,伟人在会见贵宾,由于相谈甚欢,聊天的时间就超过了医生的规定。
张玉凤就走上前去,劝阻伟人赶紧休息,不要再聊天了。
客人走后,伟人十分地生气,觉得张玉凤怠慢了客人,就批评了她一顿。
没想到的是,张玉凤也不甘示弱,她嘴里说道:“不想让我干,我就辞职回铁路上。”说着,她还真的收拾东西回去了。
伟人无奈,只好又让人把她请了回来。事后,伟人对旁人说道:“小张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却是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1976年,伟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而张玉凤也在伟人离世后,离开了中南海,主动要求回到铁路部门工作。
那么张玉凤为何要调回铁道部工作呢?原来呀,她是为了方便照顾家庭。
早在1967年,张玉凤就与同在铁道部上班的刘爱民结为夫妻,两人都是处级干部。
张玉凤和刘爱民有两个女儿,并且都十分的出色。
大女儿在北京读完大学后,去了美国留学,博士毕业后已经工作了。小女儿选择了学医,现在已经在北京的一家医院当妇产科大夫。
目前张玉凤和刘爱民都已经退休,刘爱民还曾经去美国探望过大女儿,但很快就回到了国内,他说美国毕竟不是自己的家,还是中国好,何况还有妻子和小女儿呢。
张玉凤退休后,专门请了一位书法老师教自己书法。而她练习书法的原因,还是因为毛主席的缘故。
根据张玉凤的回忆,她当时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时,经常看到毛主席在用毛笔写诗,那字体可真是笔走龙蛇、铁画银钩。
张玉凤是越看越钦佩,还曾经多次临摹过毛主席的书法。
其实,退休后的张玉凤一般很少露面了,但只要是有关于毛主席的纪念活动,她都会参加。
根据史料记载,伟人在临终前,曾经叮嘱过张玉凤等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后多来坟前看望自己。
张玉凤记住了这句话,每年都会来毛主席纪念堂缅怀伟人。
伟人文学造诣很高,一生酷爱读书。张玉凤在退休后,曾经担任了《毛泽东藏书》这部书的主编,这也是她替伟人做的一件事。
1999年,张玉凤去韶山的毛主席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里放置了很多伟人穿过的衣服,以便让访客缅怀。南方气候潮湿,衣服制品不太好保存,有几件甚至有了霉点。
张玉凤看了,觉得应该立即做防腐处理。所以,她就自己筹备资金购置一套恒温设备。而当时,这种类型恒温设备很贵,要十万元,张玉凤一时间拿不出这么多钱。
幸好,她之前担任了《毛泽东藏书》的主编,她就向出版社预支了十万元的稿费,这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伟人去世后,每逢清明节和祭日,张玉凤和家人都会去毛主席纪念堂缅怀。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