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美企被“赶出”中国,曾经垄断30年,还拒不培养中国员工

棱数 2022-09-26 15:56:49

众所周知,我国的科技发展时间并不长。

长时间的战争,导致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许多板块,比世界多数国家都要落后。

在我们还在努力破解敌人情报抵抗外敌的时候,英美已经通过计算机计算破解地人的加密情报,在我们还在使用血肉之躯与地人肉搏时,英美苏等国家已经开始使用核武器对抗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在科技领域的许多板块,一直没有进展,哪怕是今天,也仍有许多板块被外国企业卡脖子。

无可厚非,我们必须先吃饱饭,才能有心思搞科研。

经历过风风雨雨后,中国终于迎来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更多的领域,带动我国科技的发展。

我们用开放热情的态度,引进众多的外国高科技,一时之间,中国市场百花齐放,中国经济迎来春天。

许多外资企业也趁机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带着高品质、高科技的产品,很快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

至今仍有不少企业,在中国“潜水”,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原来这些企业是外资企业。

例如:耐克、阿迪、三星、诺基亚、肯德基、索尼、松下等。

其实当时中国也有很多品牌,只不过很多都是刚起步的小企业,有的甚至是三无产品,中国的消费者在吃过几次憋后,就将中国国企生产的产品一棍子打死,认为他们都很差。

当时“崇洋媚外”的心理十分流行,人们都觉得外国的技术更好,产品肯定更好。很多外国企业在中国消费者的吹捧下,逐渐“飘”了起来。

例如:曾经垄断中国三十年的美国科技巨头甲骨文,它曾扬言:中国人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作,甲骨文绝对不培养任何一个中国员工。

此甲骨文非我国的甲骨文,它是一家美国科技公司,于上个世纪70代成立。

1977年,埃里森创立了一个新的数据库,取名为“甲骨文”。不过,当时甲骨文的名字还不是甲骨文,而是“关系式软件公司”(RSI),1978年,甲骨文公司迁往硅谷,在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这位大顾客后,RSI正式走上正轨。

1982年,关系式软件公司才正式更名为甲骨文(Oracle)。

更名后的甲骨文一路走高,短短的两年期间,便进入了加拿大、荷兰、英国、中国、德国、瑞士、澳洲等市场。

并在1986年上市时,集资3150万美元。一年后,甲骨文的年收入高达1.31亿美元,甲骨文也成功晋升为全球第四大软件公司。

1988年时,甲骨文的年收入已经高达2.82亿美元,在那个时代,其创始人妥妥是跃升富豪行列。

甲骨文取得如此傲人的成就,《财富》杂志自然也不会放过它,它频频在《财富》杂志上露脸,在全球各地都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其创始人埃里森也在傲人的成绩面前逐渐迷失自我,变得傲慢自大,目中无人的他多次放言,要打败世界第一软件公司微软,成为世界第一的软件公司。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现实终究告诉埃里森,梦想难以实现,甲骨文与微软之间的差距有如鸿沟般大。

不过,对于甲骨文来说,它虽然无法打败微软,但在全世界,却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例如八十年代的甲骨文,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市场。

甲骨文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让埃里森自大的态度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中国企业,甲骨文可谓是苛刻至极。

埃里森表示:只要是中国的企业,在使用甲骨文软件时,需要缴纳比其它更高的费用,还要收取20%的服务费。

鉴于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垄断行为,很多企业对甲骨文敢怒不敢言,一旦反抗甲骨文,甲骨文就直接限制该企业使用自己的软件,对企业造成困扰。

此外,为了能够一直垄断中国市场,甲骨文还在中国市场上实行一套“去中国化”策略。

则绝对不培养中国员工,任何高档的职位,都由美国高管担任,在甲骨文的公司中,中国员工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作。

面对如此傲慢的甲骨文,许多公司都感到很无奈。毕竟他们没有自己的数据库,只能受限于别人。

哪怕是现在的电商大头阿里巴巴、还是科技大头华为,在初期,都必须使用甲骨文的数据库。

因此大家都像吃了哑巴亏一样,怒在心中生。甲骨文为了防止中国出现同类产业,影响自己的垄断,从而想从本根处断绝这种行为。

却没有想到它的做法,引得中国企业的不满。

在受够了甲骨文的咄咄逼人和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后,阿里巴巴、华为等公司,都开始自发的研究自己的数据库。

2009年,阿里成立云计算公司,四年后,Oceanbase数据库上线。

Oceanbase数据库上线对甲骨文的打击是致命的,从此中国的数据库市场再也不是甲骨文一家独大,甲骨文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到此为止。

中国的企业早就不满甲骨文制定的各种合作合同条约了,Oceanbase数据库一经上线,就有不少企业放弃甲骨文,转身投入Oceanbase数据库的怀抱。

虽然Oceanbase数据库成功上线了,但如果不是马云,还真没几个人能够做到。

只因关于数据库的研究,每年都要烧掉10亿美元,而这款产品能否研究成功,谁也说不准。

马云一咬牙的研究,打破了甲骨文的垄断,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平衡的市场。

从Oceanbase数据库推出市场到2021年,阿里云已经为阿里创下无数收益,其营业收入高达732亿,在中国市场占据37%的份额,成功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公司。

仅占有37%的市场份额,营业收入就高达732亿,可想而知甲骨文之前在中国捞了多少钱。

除了阿里巴巴外,华为对于数据库的研究也不输于人,自从华为研究的GaussDB分布式数据库推出市场后,它依靠着极强安全性吸引不少顾客。

如今已有1500家企业和一些金融行政top大企业,如工商银行,使用GaussDB分布式数据库。

在华为和阿里两大企业的强强联手下,甲骨文终于被“赶出”中国,痛失中国市场。

对于甲骨文离开中国市场,不少网友忍不住拍手叫好。毕竟他离开中国市场,有很大部分原因都是自己“作”出来了。

作为数据库软件公司,甲骨文在中国市场潜伏多年,还垄断了中国市场近三十年,却因为华为和阿里巴巴最终被迫离开中国市场,其背后的原因,只怨甲骨文自己。

首先是甲骨文态度的问题。

作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却没想过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而是想着自己一家独大,独拢市场。

纵观历史,一家垄断市场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可能一直持续存在。而甲骨文不仅仅想要垄断中国市场,还企图打压中国企业,通过自己的垄断,不断抬高自己。

一方面不断的贬低中国,打压中国企业,另一方面抨击中国消费者,嘲笑中国员工,不管是谁都无法忍受,更何况一个企业的老板。

此外使用甲骨文数据库每年的费用都在增长,但货不对板,物超所值的时候,自然会有人自己研发。

除了态度问题外,最重要的是甲骨文的自大。

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不同,甲骨文的创始人埃里森本身就是个自大的人,他在人们的赞美和财富中迷失自我,变得更加自大。

自大就会使人盲目,埃里森一直以为中国还是八十年代的中国,他从未相信,中国的科技力量能够走到世界前沿。

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当互联网在美国普及时,我们还在使用黑白电视,几十年的落差,让自大的美国人以为,我们永远是乡巴佬,不可能追得上时代的步伐。

但是他错了,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人才,中国的研发能力,远比他想象中的要厉害,短短几年的时间,我们的科技就逐渐追上大国的步伐。

在互联网领域,发展最快的也不过快几十年,想要缩短几十年时间的发展距离,对我国而言是简单不过的事情。

尽管我们在科技的一些板块中,比不过别人,但在互联网领域,可以说我国与世界齐平并且不输于外国。

而埃里森看不到这些,就像美国的企业家、政治家看不到这些一样,他们从不会想要与中国合作,却极其害怕中国崛起。

他们想要通过制裁、打压、封锁等方式,让中国服软,让中国的企业低头,却不知道有些方法,只适合使用一次,一次就足以让中国人铭记于心,奋起抗击。

中国已不再是那个随人拿捏的中国,中国的企业也不再是那个懵懂的企业,我们有技术、有核心、有人才,未来我们将彻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同意的点个赞!

24 阅读:6121
评论列表
  • 2022-09-27 14:34

    甲骨文是中国的东西。我们应该向美国出生,收取专利费。

棱数

简介: 专注科技商业故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