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矿山生态修复毁林盗采背后的重重疑云

文元众视 2025-03-01 05:26:38

事件导火索:实名举报引发关注

在 2025 年春节前夕,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镇黄山村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村民李求实实名举报湖南地建集团湘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 “湘西地建”)。这一举报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李求实举报湘西地建在承建 “邳州市 19 座废弃露采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二标段)” 时,表面上打着生态修复的旗号,实则干着毁坏山林、盗采矿产资源的勾当,还导致巨额国有资产流失,涉嫌刑事犯罪。这一举报内容不仅关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还牵扯到巨额国有资产的去向,性质极其严重,自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毁林数据之争:8 棵还是 130 棵?

在这起事件中,关于毁林数量的认定,官方与村民、记者的调查结果存在着天壤之别,令人瞠目结舌。官方认定湘西地建仅毁坏 8 棵松树,仅仅对其罚款 10800 元。然而,村民李求实坚称,实际被毁坏的生态松树林木数量多达 100 余棵 ,折合有效利用木材不少于 17 立方米。记者通过现场实地察看,根据施工方毁坏生态林地开出的通道面积及上方林木密度进行严谨推算,得出毁坏林木不少于 130 株的结论,这与举报人提供的数据高度吻合。【配图 1 张:记者现场勘查的照片,显示被毁坏的林地和通道】

如此巨大的差异,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官方的认定依据竟然是 “举报人说毁坏了 8 棵”,这简直是荒谬至极。在严肃的执法过程中,怎么能仅凭一方的简单描述就草率做出决定呢?执法机关本应秉持公正、严谨、科学的态度,深入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勘查,运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准确测算,收集充分的证据,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而此次认定,既没有公开透明的调查过程,也没有确凿可靠的证据支撑,仅仅一句轻飘飘的 “举报人说”,就将可能涉嫌刑事犯罪的严重事件,以微不足道的罚款草草了事,这无疑是对法律的亵渎,对公众信任的辜负,实在难以服众。

生态破坏实锤:本应修复却成破坏

此次事件中,施工方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对生态环境的公然践踏。他们毁坏的这片生态山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是解放初期李求实爷爷担任村支书时带领群众栽种的,历经 60 多年的风雨洗礼,才长成如今繁茂葱郁的模样 ,是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守护者。

八义集镇的黄山自然条件恶劣,土层瘠薄,雨水稀少,山林松树生长极为缓慢,每一棵松树的成长都饱含着岁月的艰辛。一旦遭到毁坏,极难形成新的生态植被,这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将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而施工方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惜以毁坏生态为代价,在林地中开凿出宽约 10 米、长约 250 米的通道,这一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大量树木被砍伐,还破坏了林地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林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大量林木被毁坏后,林地的这些生态功能将大打折扣。在雨季,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旱季,由于缺乏树木的蒸腾作用,空气湿度降低,气候可能变得更加干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林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还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许多依赖林地生存的动植物可能会失去栖息地,面临生存危机,从而破坏整个生态链的平衡。

本应是生态修复的工程,却演变成了一场生态灾难,这与生态修复的初衷背道而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牺牲长远的生态利益。

利益驱动下的盗采疑云

在这起事件中,施工方的行为动机十分可疑,背后极有可能是巨大的利益驱动。从种种迹象来看,施工方毁坏大面积林木,开出宽约 10 米、长约 250 米的通道,很可能是为了在通道位置上打眼放炮,盗采林下山体的石料 。【配图 1 张:疑似盗采石料的现场照片,显示被开采的山体和石料】

据知情人透露,山下需要修复的区域泥多石头少,而山体泥少石头多,能卖高价。一方石头 2.5 吨,每吨售价 39 元,超百万立方的石料价值巨大。如此诱人的利益,足以让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而且,记者查阅相关成交公告发现,该批次项目石料、碎石和渣土被江苏新红航能源有限公司以 16.52 元 / 吨竞得,而黄山村村民证实,该企业对外销售石料、碎石 39 元 / 吨 。如果爆破山体,实际可产生石料、碎石至少 100 万立方米,价值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如此大的价差,让巨额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急剧增加。

这种盗采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肆意掠夺。施工方这种以生态修复之名,行盗采矿产资源之实的行为,是对国家法律的公然践踏,是对人民利益的严重侵害。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深入调查,严厉打击这种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这起事件中,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施工方与当地相关部门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勾连。从施工人员声称已与村镇两级领导打过招呼,以及执法机关对毁林数量认定的草率和对处罚决定书的拒绝提供等情况来看,其中的关系似乎并不简单。如果真的存在利益勾连,那么这将是对法治社会的极大破坏,必须彻查到底,依法严惩相关责任人,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的尊严。

监管为何 “失声”?

在这起事件中,最令人感到困惑和愤怒的是,相关监管部门在面对如此严重的举报时,竟然选择了 “失声”。记者多次致电邳州市林业公安派出所领导、邳州市自规局负责本项目的联系人杲某某以及湘西地建负责人戴某某,均未得到任何回应 。这种冷漠的态度,无疑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也是对监管职责的严重失职。

监管部门本应是生态环境和国有资产的守护者,他们肩负着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公众利益的重要使命。在接到举报后,他们理应迅速行动起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查明事实真相,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然而,现实却令人大失所望。他们不仅没有对毁林数量认定及处罚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等关键问题给予回应,甚至连最基本的沟通都不愿意进行,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配图 1 张:监管部门职责的概念图,展示其应尽的义务 】

这种 “失声” 行为,不禁让人怀疑,监管部门是否存在监管漏洞,是否存在与施工方利益勾连的情况。如果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如监管标准不明确、监管流程不规范、监管手段落后等,就很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导致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而如果监管部门与施工方存在利益勾连,那么这将是对法治社会的极大破坏,是对人民利益的严重背叛。 【配图 1 张:监管漏洞和利益勾连的关系图,展示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

我们强烈呼吁相关监管部门能够正视这起事件,积极回应公众关切,迅速展开全面、深入、公正的调查,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给公众一个合理的交代。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思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守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国有资产。

期待真相与公正处理

这起事件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态修复工程纠纷,它涉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以及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迅速展开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不偏袒、不隐瞒,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彻查事件真相 。【配图 1 张:相关部门调查的概念图,展示其调查流程和职责 】

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绝不姑息迁就。要让违法者为他们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以起到震慑作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对生态修复工程的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堵塞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水平,确保每一个生态修复工程都能够真正做到修复生态,而不是破坏生态。

此外,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持续关注这起事件,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共同推动问题的解决。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保护好我们的国有资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国有资产为代价。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公正、透明的处理结果,给黄山村的村民一个交代,给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复 。

0 阅读:0

文元众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