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双鸭山监狱,原笔架山农场,全年平均摄氏4度的重刑犯监狱

历史海大富 2025-03-14 05:55:40

笔架山农场的地理名片

笔架山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完达山北麓脚下,松花江下游南岸边,具体位置就在集贤县城福利镇往西13公里的地方。这片土地的南北跨度33公里,差不多是从完达山脚下一直延伸到松花江边,东西18公里的宽度也让它横跨了好几块不同的地貌。31.88万亩的总面积里,17.07万亩的可耕地分布得并不全是连成一片,有些散落在山脚和平原交界的地方,土壤肥沃,黑土层厚实得很,摸上去都带着点油性。

剩下的14.8万亩里,沼泽地占了不少,水草丛生,夏天还能看到野鸭子在里面扑腾。牧地和草场多半集中在东北平原那块,草长得齐膝高,风一吹就跟波浪似的翻滚。山林主要分布在西南靠近完达山的地带,树木不算特别茂密,但松树、桦树还是能凑成一片绿色,水面则零星散落在低洼处,有些是天然形成的小湖,有些是雨水积出来的坑。地势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平缓下来,岗峦那边坡度大,走起来得费点劲,到了平原地带就轻松多了,脚下全是平坦的黑土地。

气候这块,140天的无霜期算不上太长,但也够种一季庄稼了。4摄氏度的年平均气温听着不高,冬天能冷到零下几十度,夏天却能热到三十多度,温差挺明显。降水500到600毫米不算少,可惜大多集中在七、八月份,雨下起来跟泼水似的,地里有时候积得都走不了人。

五、六月份的风来得猛,西南风带着沙尘,吹得人睁不开眼,地里的水分都被带走了,土面干得裂出缝,春旱就这么来了。等到了秋天,雨水又不肯停,涝得田里全是泥泞,庄稼根都泡得发软。夏季15小时的日照倒是真给力,阳光洒在田野上,金灿灿的,谷子、大豆这些作物长得都挺欢实,只要雨水能配合一下,收成就不会差。

这片土地看着条件不错,但真要在这儿干活,得跟天时地利斗一斗。西南的完达山脉岗峦挡住了不少寒风,东北的平原又敞开了胸怀接纳阳光和雨水,17.07万亩可耕地里,能种的不仅仅是谷类,豆子、玉米也都能试试。14.8万亩的沼泽、山林和草场也不是摆设,沼泽地里能捞点鱼,草场能放牧,山林里还能捡点野蘑菇啥的。地势南高北低,雨水顺着坡就往东北流,平原那边有时候接得满满当当。

解放团的特殊使命

1947年那会儿,东北战场的形势翻了个个儿,解放军从守转攻,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被俘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抓来的兵有基层的,也有军官,人数堆起来真不是小数目。等到1948年辽沈战役收尾,沈阳、锦州、长春这些大城市全拿下,东北彻底成了解放区,被俘的国民党兵数量直接飙到几十万,具体多少没法精确统计,但规模绝对吓人。

东北人民政府刚成立没多久,东北军区也忙得不可开交,这么多战俘往哪儿搁成了大麻烦。安置的办法得因人而异,有的战俘愿意加入解放军,跟着部队继续南征北战,有的家里还有牵挂,政府就安排他们回乡,拿着遣散的路费走人。

可剩下的那些,要么是打仗打得家没了,孤零零一个,要么是老家在南方国民党手里,路途遥远还危险,根本回不去。这些人堆在一起,吃饭穿衣都得管,更别提还得防着他们闹事儿。就在这时候,“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团”被推了出来,专门对付这个烂摊子。他们不光得管这些战俘的生活,还得组织学习、讲政策,让这群人从国民党那套思路里跳出来,接受新生活。

到了1949年4月,事情有了新进展。荣军创办农场的经验给了东北军区灵感,干脆把战俘利用起来开荒去。于是,五个解放团整装出发,直奔北大荒那片黑土地。这地方荒得不行,野草比人高,蚊子成群飞,可地底下全是肥沃的黑土,正等着人去开发。

解放团的任务听着挺硬核,一方面得把这片荒地变成“机械化农场”,弄出拖拉机、收割机这些现代化玩意儿,另一方面还得盯着战俘,教他们拿锄头种地、赶牛车拉货,把他们从当兵的变成干活的。这五个团分散在北大荒不同地方,带着战俘们翻土、挖沟、播种,硬生生在荒野上开出一块块田。

战俘们刚来的时候啥也不会,有的连锄头都拿不稳,解放团的干部就手把手教,从怎么翻地到怎么撒种子,一步步带着干。机械化农场的目标听着高大上,但那时候条件有限,能弄到几台旧机器就不错了,大部分还是靠人力和牲口在撑。改造战俘这块儿也没停下,每天干完活还得开会讲课,讲讲新中国咋回事儿,讲讲劳动光荣的道理,慢慢让这些人习惯了拿起农具过日子。

开垦黑土地的艰难起步

1950年春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一师的队伍开到了笔架山一带,带着人和骡马当主力,开始在这片荒地上开垦。那时候啥也没有,全靠肩膀扛、手上磨,从头开始硬干。他们用骡马拉着简陋的犁具,把黑土地一点点翻开,马蹄子踩得泥土飞扬,战士们挥着锄头,汗水滴在地上都来不及擦。

当年,他们硬是开出了2.25万亩地,主要种上了大豆,田里满满当当全是绿油油的豆苗,眼瞅着就要有个好收成。可惜还没等到秋天收割的日子,抗美援朝的命令下来了,炮兵一师得立马收拾家伙,赶赴前线去支援。这2.25万亩刚开出来的地,连个果实都没见着,就这么交到了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第四团手里。

解放第四团接手后,立马忙活起来,他们的队伍里骨干全是解放军的干部和警卫战士,带着一群被俘的国民党人员,这些人被起了个新名字叫“学员”。领头的团长叫王志臻,是个老红军干部,政委石坚跟他搭档,俩人带着这帮人继续干活。这支队伍挺特别,专门管的是国民党少尉以上的军官,人数不少,身份也复杂。他们还保留着部队的编制,吃穿用度都按现役军人的标准来,大家见面都喊“同学”,听着挺新鲜。

解放第四团接了地之后,一边得接着种,一边还得教这些“学员”干农活儿,从翻土到播种,手把手带着。那时候的笔架山农场可热闹了,啥人都有,外面管它叫“黑龙江省第七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听着就有点神秘。

炮兵一师留下的地没白费,解放第四团硬是把活儿接了过去,田里的大豆后来还真收了些,虽然不算多,但也算没让这片黑土地荒着。整个过程从1950年春天炮兵一师开荒,到夏天种上大豆,再到秋天转手给解放团,前后连贯得很,干活的节奏一点没停。

从劳改农场到双鸭山监狱

笔架山农场后来摘掉了原来的牌子,改名叫双鸭山监狱,模样也一点点变了样,从过去那种乱糟糟的劳改地,变成了一个有规矩、有章法的地方。改名之后,监狱里立起了新的标杆,喊出了“忠职守、严律己、捍正义、保平安”的口号,这几个词儿听着挺硬气,干活的人得照着这标准来,啥事都得守规矩,不能马虎。

他们还定了个目标,叫“坚守安全底线,践行改造宗旨”,意思是既要把人管得牢牢的,不出乱子,又得让人学点正道,干活学习两不误。监狱里的工作一点不含糊,每天都有人巡查岗哨,围墙边上的铁丝网拉得结实,记录本上写满谁干了啥、啥时候干的,事无巨细都得弄清楚。

几十年来,监狱没少下功夫,拿集体二等功那两次,一次是因为管教工作做得细,连着几年没出大岔子,另一次是改造成果好,有些犯人出去后还真能靠自己过日子。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是靠着处理信访问题快又准挣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则是因为监狱里搞了些文化活动,连墙上都刷了标语,看着有点新气象。

2012年评省级文明单位那会儿,监狱已经有了电教室、图书室这些现代化玩意儿,2017年升标兵时,连围墙外头的路都修得平整了,管理制度也更细了。这一路从农场到监狱,时间跨了几十年,围墙里的活儿越干越细,围墙外头的名声也越传越远,硬是把个乱七八糟的地方,收拾成了个有模有样的监狱。

参考资料:[1]向“十七大”献礼系列宣传之一 黑龙江省双鸭山监狱[J].黑龙江史志,2007(10):F000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