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之争李琩为何败给李亨?唐玄宗:少开涮杨贵妃,朕有一盘大棋

醉薇谈历史 2023-02-24 09:14:00

当唐玄宗将太子的冠冕授予皇三子李亨时,惊掉了所有人的眼珠,包括为李琩上蹿下跳了十来年的李林甫。

我们一直认为,当初唐玄宗不惜杀了太子李瑛,就是想让李琩上位。既然如此,怎么就被李亨“摘桃子”了呢?

对这个谜团,后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李琩的生母武惠妃死了,他失去了庇护,二是杨贵妃被父亲夺走了,唐玄宗为避免尴尬只能抛弃李琩。

老妈死错了时间,老婆走错了房间,李琩被两个女人坑了。

真的是这样吗?历史很容易被民间故事带偏节奏,传闻往往覆盖历史,经年累月,我们再也看不清历史的原貌了。

我先抛三个问题:李瑛被废后,唐玄宗为何不立即册封李琩?武惠妃去世后,唐玄宗陷入深深的思念,此时杨贵妃尚未“插足”,怎么会影响李琩的地位?唐玄宗废掉李瑛,真的是为李琩扫清障碍吗?

搞清楚这几个问题,我只要再向前迈一步就会发现历史的真相:原来这是唐玄宗的主导的一场权力布局,这当中李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瑛被废与李琩无关

因为“一日杀三子”,唐玄宗被后人冠以“绝情爹”的帽子。不过稍有理智就不难产生疑问:就算是想找借口废掉太子,有必要杀了太子吗?还一次杀了三个?孩子是带来的吗?

李瑛此时已经做了21年的太子,就在两年前,唐玄宗还带着他在苑中种麦,并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说:“这些麦子收割完将要献给宗庙,所以朕要带着你亲自劳作,也是为了让你懂得种田是多么的艰辛。”

如此耗费心血培养的太子,就因为武惠妃的诬告,唐玄宗就不分青红皂白杀掉了?

武惠妃的诬告也太low了,她欺骗李瑛兄弟三人说:有盗贼闯进宫里来了,你们赶紧带兵甲来护驾。哥仨更low,真的带着武器就进宫了,于是被诬陷为谋反。

史书实在是侮辱李瑛的智商,也侮辱读者的智商,皇宫有那么好进吗?禁军不比哥仨的战斗力强?武惠妃的话比圣旨还管用吗?

有意思的是,唐玄宗的智商也掉线了,居然就信了。如此漏洞百出的故事,竟然堂而皇之地写在了正史上。

事实上,李瑛谋反不是冤案,张九龄的神道碑很清晰地记载了这件事的始末:由于武惠妃得宠,李瑛兄弟三人的母亲都受到冷落,而且唐玄宗对李琩的过度宠爱,让李瑛产生了危机感。

于是哥仨两次策划谋杀武惠妃,第一次唐玄宗仅仅杀了李瑛的大舅哥以示警戒。但三人不知悔改,又第二次行动,这才惹怒了唐玄宗。

我猜测,第二次行动所针对的目标不仅仅是武惠妃,应该还包括李琩,甚至唐玄宗。

因此,李瑛被杀不是唐玄宗为李琩扫清障碍,甚至跟李琩没任何关系。换句话说,唐玄宗爱屋及乌宠爱李琩是事实,但绝没有为了李琩废黜李瑛的想法,更不会故意制造冤。

李琩落选与两个女人无关

就在李瑛兄弟遇害后八个月,武惠妃也死了,史书说她被“三王”的冤魂索了命。

武惠妃去世,李琩成了没人爱的孩子,于是他被父亲踢出了太子候选人。所以有人说,武惠妃死得不是时候。

这个理由太牵强,作为一个父亲,可能会因为宠爱的女人去世,就立刻对钟爱的儿子态度巨变吗?

好吧,就算唐玄宗翻脸的速度太快,那么武惠妃活着的时候呢?唐玄宗为何也不立李琩呢?这不是唐玄宗和武惠妃的共同愿望吗?

后来武惠妃病了,哪怕为了冲喜、为了让心爱的女人心满意足地离开,唐玄宗也应该在武惠妃生前册立李琩。然而唐玄宗没这么做,这符合逻辑吗?

唯一符合逻辑的解释就是,唐玄宗从来就没考虑过立李琩为太子,即便太子之位空出来了,李琩也不是他最中意的人选。

那么,会不会是杨贵妃“插足”,坏了李琩的太子梦呢?

这个理由似乎很充分,唐玄宗本来想立李琩的,可是李琩门没关紧,香味飘出去了。这种丑事必须掩盖,李琩决不能再与杨贵妃见面了,这就意味着他注定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这是一种混淆视听的手段而已,只要捋一下时间线索,就会发现李琩丢失太子之位,跟杨贵妃的“身份升级”没任何关系。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李瑛被废;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武惠妃病逝;

▶开元二十六年六月,皇三子李亨被册立为太子;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杨贵妃出家为道士,几个月后搬进皇宫居住。

原来杨贵妃入宫时,李亨都已经当了两年多太子,李琩落选跟杨贵妃没任何关系。

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杨贵妃入宫虽然是开元二十八年,但不代表在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前,她与唐玄宗就没擦出火花。

在某些文学作品上,杨贵妃确实是先与唐玄宗见面,然后才找借口出家的,不过请别忘了另外两个细节:

其一,武惠妃去世后,唐玄宗很长一段时间陷入深深的思念,对宫中的女人门一概不感兴趣。按这个描写,他怎么也不大可能半年都没熬住吧?

其二,假如二人擦出火花发生在李亨被封太子之前,从这个时间节点到杨贵妃出家,足足有两三年的时间。这么长时间搞地下工作,有可能吗?为什么不让杨贵妃“早出家早洗白”呢?

除非有其它证据,按史书和正常逻辑推理,杨贵妃入宫是发生在李琩落选太子之后的事。因此,李琩败给李亨,跟杨贵妃没一毛钱关系。

李亨才是唐玄宗心目中的储君

以上分析说明,李琩从来就没有进入过唐玄宗的视线,只是由于李瑛的意外,太子之位空出来了,李琩才得益于母亲的宠爱成为候选人之一。

即便如此,李琩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分量很轻,不是首要人选,所以唐玄宗将储位空了一年多,哪怕面对武惠妃渴望的眼神也没有松口。

对唐玄宗的暧昧态度,李林甫急得上蹿下跳。十年前,李林甫为了个人的前途,就早早地投靠在了武惠妃的羽翼之下,他也曾经向武惠妃发誓要拥戴李琩。

于是李林甫按捺不住了,他对唐玄宗直言:“寿王已经成人,当太子再适合不过了。”

对李林甫的立场,唐玄宗早就心知肚明,但他更中意李亨,却一时找不到支持者。为此唐玄宗颇为失意,竟然茶饭不香(居忽忽不食),便将这个心思说给高力士听。

高力士的态度也旗帜鲜明:“推长而立,孰敢争?”

“长”当然是指年长的李亨,高力士的意思是,立李亨名正言顺,谁也没理由反对。

有了高力士的支持,唐玄宗吃下了一颗定完,他当即答复李林甫:“忠王主仁孝,年又居长,当守器东宫衙。”

这一句话彻底堵死了李琩上位的可能,李亨横空杀出,捡了个大便宜。

结合前面的记载可以看出,李瑛被杀后,唐玄宗其实就已经选定了李亨,只是碍于武惠妃的面子,他不能宣布,所以只能拖。

眼看着武惠妃都去世了,李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李林甫再也等不及了,他一改谨慎的作风,直接请立李琩。

而唐玄宗此时已经没了武惠妃的面子问题,又有高力士的支持,因此毫不犹豫地向李林甫亮明了立场。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有的人费尽心机争不来,有人躺着喜从天降,上哪儿说理去?

不过,还是要追问一句:唐玄宗选中李亨,难道仅仅是因为李亨的“仁孝”和“年长”吗?

当然不是,我个人认为,唐玄宗在为自己的皇权布局,他要让李亨成为自己的一枚钉子,来对付一个人,此人就是李林甫。

李亨是唐玄宗皇权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自开元以来,唐玄宗摒弃了大唐的“群相制度”,而是采用正副宰相的“二相制”。这个变化避免了宰相们的权力斗争,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宰相的能力。

起初,姚崇与卢怀慎、宋璟与苏頲、张嘉贞与源乾曜的搭配都非常成功,后来张说与宇文融、李元紘与杜暹、裴光庭与萧嵩、萧嵩与韩休的搭配就很失败,宰相与副宰相斗成了乌鸡眼。

张九龄与裴耀卿、李林甫的搭配表面上和谐,其实也是暗流涌动。

内斗导致宰相班子更换频繁,比如韩休,半年就下台了,这极大地影响了行政效率。加上宋璟、张九龄、韩休这些“杠头”,老是拿顶撞皇帝当过年,搞得唐玄宗很不爽。

于是唐玄宗便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长期担任宰相,实现他所谓的“拱手而治”。

这个人还真被唐玄宗找到了,他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当副宰相的三年时间,以高超的手段,一边“口蜜”,不跟张九龄发生正面冲突,一边“腹剑”,暗地里在唐玄宗面前捅张九龄的刀。

于是唐玄宗对张九龄厌恶透顶,将一味奉承自己的李林甫当成了贴心人。因此,在罢免张九龄之后,他毫不犹豫地提拔李林甫当了宰相。

但唐玄宗绝不糊涂,李林甫营造小圈子的能力他心知肚明,必须要有一个掣肘他的人。

副相是做不到的,很快就会被他排挤掉,必须找一个分量够重的人物站在他的对立面,这个人就是李亨。

都怪李林甫,早早地“卖身”于武惠妃,为了李琩,他事实上已经得罪了李亨,没有回头路了。

也就是说,只要李亨当太子,就必然存在李林甫与李亨之间的相互掣肘,谁也不能一家独大。毫无疑问,皇帝才是这种格局的最大受益人。

这才是唐玄宗抛弃李琩,选择了李亨的重要原因,您同意我的说法吗?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