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圈乱矣,尚能饭否?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观云聊娱乐 2023-01-03 21:53:00

如果你爱他,请送他进娱乐圈,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请送他进娱乐圈,因为那里是地狱。

最近,内娱忒不太平。短短半月,从“清纯人设翻车”,到“罪名确凿进局子”,到“触探国人底线”,吃瓜群众经历了“就这!就这!就这”——“令人虎躯一震”——“震惊我一百年”的心路历程!果然,娱乐圈塌房路上,没有最坑,只有更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不过,这次官媒用手速实证了——家国面前无饭圈,法律面前无顶流!正是从“日日有新瓜”开始,娱乐圈“道德滑坡”一次比一次更刷新下限。而整个社会,也在“太阳底下无新事”的惯性麻痹中,经历着价值观的大考。

一、以道为锚|揭开价值观危机的热锅盖

炒作一时爽,崩盘火葬场!“阴阳合同”引发霍尔果斯娱乐资本大逃亡;“227网暴”曝光了流量劫持背后的“网络灰黑产业链”;“代孕弃养”把明星德不配位推到庙堂高度;“宽面之殇”、“卷帘之变”、“鬼社之行”,已是系统崩盘的最后警告!

娱圈飘了,圈中人飘了,连追星族都飘了!失焦的偶像评价体系,撑不住正常的饭圈价值。但涓流成溪,蚁穴溃堤,都是铢积寸累。常因为娱乐客户端鱼龙混杂的自动推荐,而感到智商被羞辱吗?如今官方定义,这就叫算法支持下的流量劫持。

好家伙!当兴趣被搜索引擎定义,要什么大数据就给什么甚至预设氛围立场,就不难理解娱圈负面事件中,明星拥趸为何选择性失明和歇斯底里的回护。

走出楚门世界,的确很难。

戳破梦想肥皂泡,也很痛。

信息茧房中的思维定式,造成了价值观扭曲的积重难返。

所以,媒介就是意识形态!

舆论场域的口舌之争,是话语交锋与话语权博弈,更是审美交锋与意识形态之争。

病态的娱乐圈,不是从2021才开始塌方的。

那袭华丽的流量锦袍下,早已爬满价值观危机的虱子!

行业积弊已深,层出不穷的丑闻已不再是轻易能解释的。当然,圈内行业规束近期得到了体现。几次重大事件中,相关演艺圈监管部门都不曾缺席。不仅是“中演协”,“中影协”、“中音协”、“中视协”、“中网联”也在近期公开立场,表达态度。

《法律严惩,行业抵制,“明星”作恶绝不姑息》、《明星更应该守规矩重德行》、《从艺首在立德》、《法律、道德,皆是红线》……似这般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言辞,带着瞋目扼腕的能量,漫说是在娱乐圈鲜见,就是社会公共舆论场也不多见。

我们应该欣慰的,不是吗?即使这圈子,再魔幻荒诞,至少公众还能见证这份“壮士断腕”的铿锵。可为什么,欣慰之余,始终如鲠在喉,块垒难消呢?

失望于事后发声虽反映行业态度,却无法掩饰行业自律缺乏力度?又或,失望于行业自律组织的“家法”只管了事后惩戒,却未曾管好事先防微杜渐?总之,行风监督是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而事后诸葛亮般的跟投、跟罚,意义自然大打折扣!

互联网热度虽然像金鱼的记忆,然但凡经过,必留痕迹。去年今日,娱圈“血洗不夜天”时,圈内是集体失声的。风暴过境,被伤害的人可以继续往前走,但行业不能,社会不能。没有说法与反思,文化记忆里这结局就永远不是he,永远都存疑。

事实上,行业自律组织的存在对行业有双重作用。刚性作用是提出自律要求,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柔性作用是理解政策意图与监管思想,同时保障劳动者权益。可以说,在行业发展航程中,行业自律组织是“锚”一般的存在,象征保障与安全感。

“锚”就是行业底线与操守,守护着薪火相传的职业魂魄。持家治业,用重典,下猛药,都不是科学长效之计。若我们将娱圈看作股市、艺人视为股票,事情或简单些?毕竟,股票上市有门槛,异动被监管,信息要披露,经营不善还得退市下线!

有着清晰准入与退出机制的市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市场,此乃市场之道。

文化谈人的尊严,娱乐以折损尊严为代价,就成了媚俗的愚乐,此乃文化之道。

承认娱乐工具属性,不负艺术价值属性,风雅融合,始为正声,此乃审美之道。

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娱乐本身即构成文化。娱乐圈拥有特殊体质但绝非法外之地,更非无人之境。一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逻辑的道,同样适用于娱乐。

二、以美为本|让面孔力量回归演员价值

股票自有股票门道,看股鉴股在于回归投资本质。而品鉴艺人自然也要回归文化娱乐消费本质,那就是审美愉悦与精神满足。谈审美,当代人离不开两个字,看脸!其实,爱美是人之天性,没什么可指责。好皮囊,会让人更容易看见有趣的灵魂。

屏幕上能打的脸绝不止眉眼标致。正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征服世人的并非单纯线条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倾倒众生也不只靠黄金比例。审美泛化时代,轮廓线条被精算过的后天美人俯仰皆是。但挑不出瑕疵的脸蛋,美则美矣却毫无视觉冲击。

所谓“美得没有灵魂”,往往是因为被程式化时,“美”经历了相当大程度的同化处理。为符合普世审美规律,牺牲自我独创性,反而导致真正的审美缺失。

而朱莉娅·罗伯茨的“大嘴”,艾玛·沃特森的“雀斑”,林青霞的“美人沟”,钟楚红的“高颧骨”,刘亦菲的“驼峰鼻”,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短脸”,汤姆·克鲁斯的“虎牙”,布拉德·皮特 的“大腮帮子”……缺陷反成就了更生动的人间绝色!

再了解下气质可塑性。演员能适应不同表演情境,气质表现宛如变色龙,符合更宽广角色领域,即可塑性。我们知道人的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别是已有心理定势的成年人。人气质类型有局限性是正常的,因而演员的气质可塑性才弥足珍贵。

等等,与众不同与随机应变是否对冲?影坛大咖,谁不是独树一帜:朱莉娅·罗伯茨的“野”,艾玛·沃特森的“俏”,林青霞的“飒”,钟楚红的“艳”,刘亦菲的“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帅”,汤姆·克鲁斯的“彪”,布拉德·皮特的“性感”。

但这并不影响朱莉娅·罗伯茨《风月俏佳人》与《永不妥协》齐肩,林青霞《笑傲江湖》跟《滚滚红尘》并美,小李子《泰坦尼克号》、《荒野猎人》平分秋色,布拉德·皮特《夜访吸血鬼》、《搏击俱乐部》难分仲伯。类型,从来不是演技的坎!

可塑性,让演员摆脱先天掣制,表演疆域更广袤。观众不会一眼见颜,就会更多关注演技。可见,可塑性是戏骨养成的前提,是演员股票可持续增长的保障。

好的,以上就是全部?当然不是!说到底,影视审美何止于看脸!脸只是“美”被工具化、实用化、技术化的指代,代表在“美”的认知里,本该占首位的价值观日益空心化、空洞化、边缘化。要阐述清楚又将是篇冗长驳论,所以不如看个案例:

内娱有位新秀,拥有被神话了的盛世美颜。大可质疑他春风得意时,流量加持的虚浮。但在他困厄之际,磐石莫转移的民意却不容亵渎:被网暴到接近“社会性死亡”,世界却给了他最动人评语“美丽的人,美丽的灵魂,能激发积极的能量……”

谁能不认,这“骨相胜于皮相,风骨胜于媚骨”的面孔,美到不可方物,甚至自有一股慷慨之气,令人心生敬意!瞧,将“看脸”落到审美高度,才是当代审美泛化却遍地美盲,美育资源丰饶审美教育却缺失的社会,应循、该循、要循的方向!

不是发蜡雪茄别墅的“空想革命”——是实事求是地“尊重历史”

不是铜钱头一梳平的“程式造型”——是美无定式的“因地制宜”

不是为颠覆而颠覆的“矫揉脑洞”——是推陈出新的“再塑经典”

不是为营业而营业的“人工糖精”——是真情实感的“默契合作”

不是莫兰迪滤镜下的“虚假繁荣”——是货真价实的“良心制作”

淡极始知花更艳,花到无艳始称绝。瞧,真正的美从不会被轻易辜负。哪怕,有时它被世俗偏见物化为一张单薄的面孔,它也会释放出一张面孔的力量!

三、以人为人|有力量的批评绝非上纲上线

纸媒时代,传统媒体尚可坐而论道。但今天的网络环境,已流变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智能手机普及,社交媒体兴起,内容平台引流,“新媒体赋权”彻底改变传统的社会传播格局。人人自带话筒,任意信息发布都能分享媒体话语权。

一边是全媒体传播崛起“新松恨不高千尺”,一边是信息采编发、审校验失范“恶竹应须斩万竿”。流量为王,谁还思辨“媒体价值更多体现在发掘事实还是倡导价值?”两微一抖撑住流量传播的全民狂欢,但有些事不宜谈,有些事又有门槛……

广场式传播狂欢能聚焦什么共性话题?还不是,声色犬马!娱乐圈何德何能引导全民话题?扪心自问,低俗传播的猎奇逐臭里,有没有诸君的绵薄之力?

当娱乐全面覆盖生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瓜的地方就有娱乐。人们在得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吃瓜满足同时,当代审美认知标准也从“心理愉悦”降维为“感官娱悦”。“低俗使人快乐”的人性本质,正是娱乐圈越来越像欢场的主要原因。

银样镴枪头的流量明星鹊起。娱乐保住眼球效应,保不住社会效益。艺术玩赚流量经济,玩不转文化自律。速食文化加剧了娱乐内卷。美得来越容易,也就越容易过气。于是就有了当代影视审美的两难窘境:你要美得够刺激,还要有足够后劲!

甘蔗吃不了两头甜!刺激,就意味着有冲击力的欲望满足。而后劲,则意味着有厚重感的思想反刍。而说实话,影视从业者的整体职业素养,怕是撑不住“鱼与熊掌兼得”的境界。所以,以人为人,就是既不神化,也不丑化,平平淡淡才是真。

圈子里固然有在逃小公主和太子爷,但更多还是龙套起点的普通人。人设背后,明星也不过是光鲜的高级社畜。饭圈花痴“精虫上脑式彩虹屁输出”自我矮化,令人厌烦。伪公知和键盘侠动辄用“国士”与“戏子”做骈体文章泄愤,同样可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都是肉体凡胎,可以要求明星德以配位做榜样示范,何必先用舔狗式追捧把他们架上神龛,又用道德洁癖式挑剔把他们碾落尘埃!

娱圈该整,饭圈该批,但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无辜。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拒绝饭圈习气没错,但有力量的文艺批评绝非上纲上线!职场自然有职场生态。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低俗现象存在,就片面否认娱乐的价值。

世上大部分人不过是贩夫走卒,忙忙碌碌终其一生,需要苦中作乐,这大概就是娱乐业存在的意义。而终究,一切行业问题,实质都是社会问题。何况,在行业为个体买单时,我们不该忘记爆款新闻的原理,新闻吸引眼球是因为颠覆公众认知。

当为原始正义添加消极价值,譬如邪恶的警察,冷酷的教师,猥琐的公众人物,就很吸睛——这是逆向思维打破刻板印象的新闻效应。无意开脱,意在提醒:要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不要为批判而批判,无限上升群体,一竿子打死一船人!

在最操蛋的世界里,也总是有对伤害保持无感,依然热爱生活的勇士。在最迷惘的混沌里,也总是有活出独特气质,不迎合别人的智者。正是浊世清流与黑夜里的光,让我们愿意再信娱乐圈一次。因为我们相信,娱乐文化之河,终究会自洁常清。

相信有一天,文艺批评如百溪活水,而饭圈审美能兼收并蓄。

相信有一天,互联网不再百鬼夜行,而舆论场终得风清月朗。

0 阅读:10

观云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