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153:杵臼之交丨朝廷官员与穷书生,无关地位财富的情谊

绿茶纵横看历史 2024-11-16 12:15:16

杵臼之交(chǔ jiù zhī jiāo),意思是不计贫贱的友谊;形容不计身份、不嫌贫贱而结交的好友。成语出自《后汉书·吴祐传》,“时公孙穆东游太学,无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吴祐,字季英,东汉陈留长垣人,乃南海太守吴恢之子。吴祐自幼便十分聪慧,他十二岁时随父亲前往南海,当时吴恢想要用竹简写经书,吴祐则表示书成之后必然要用不少车辆运载,而南海天高路远,多珍贵稀有之物,本就容易遭到朝廷猜忌和权贵侵害,昔日马援和王阳便曾因运输东西遭到诬陷,最终劝说父亲放弃了写书。

吴祐二十岁时,由于父亲吴恢去世,家道就此中落。当时,吴祐家中没有一石粮食,即便如此,他也从不接受他人的接济,而是通过替人放猪来养活自己,父亲吴恢的朋友见此,说道,“你是两千石官员之子,却做这种下贱工作,即使自己不以为耻,又怎么对得起你父亲”,然而吴祐自己对此却是从不在意。

陈留太守冷宏,听说了吴祐不畏贫贱,刻苦工读的事迹后,被其行为所感动,遂将其招到陈留担任郡中文学官。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冷宏见吴祐确实才学出众、品行端正,于是将其举为孝廉,吴祐就此进入朝廷任职。

入京为官以后,虽说有了朝廷俸禄,但吴祐依旧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凭借着多年积累,倒也积攒了一定家财。一年,吴祐雇佣了一些工人替自己舂米,然而他却在这些工人之中,发现了一位极为奇怪之人,举止斯文,一点也不像是会做工的样子,一番询问才知道,原来对方也是个读书人,名叫公孙穆。

公孙穆,字文义,胶东人,虽然家中贫寒,但却十分好学,在山中苦读多年的他,学识已经十分出众,但他却依旧不满足,继续在东莱山一带隐居求学。多年后,认为自学已经难有成就的他,便想前往太学求学,继续提升自己的学识。

然而,当公孙穆千辛万苦来到京城才发现,太学作为朝廷的最高学府,想要进入太学并不容易,而且平日里的衣食住行还要花费大量钱财,这根本不是穷困潦倒的公孙穆所能负担的。无奈之下,公孙穆只能暂时放弃求学,靠着在京师打工来赚取钱财,以便自己留在京城寻找入学的机会。

在了解了公孙穆的经历后,吴祐不禁想到了当年自己的艰苦求学之路,若非太守冷宏的帮助,自己又怎会有今天。想到这里,吴祐不禁对公孙穆起了资助之心,经过一番深入攀谈,吴祐发现公孙穆不仅学识渊博,见解高妙,而且品行也十分不错,更起了爱才之心。

经过数日交流,吴祐并没有因为双方的地位和贫富差距而看不起公孙穆,反而对他的这种苦学精神十分佩服,最终两人便在这舂米房里、杵臼之间结交为了挚友,无关地位金钱,只因志趣相投。也正是在吴祐的资助下,公孙穆成功进入了太学深造。

吴祐在京城为官数年后,凭借举光禄四行(即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得以升任胶东侯相,在胶东任职九年后,吴祐又调任齐相,后经大将军梁冀上表举荐,吴祐再次回到京城,担任大将军府长史。

后来,因为朝中的权力斗争,梁冀诬陷太尉李固,为人正直的吴祐听说后,极力为李固争辩,结果触怒梁冀,不久被调任河间相。吴祐因此对朝廷大为失望,就此辞官返乡,再也没有出来为官,过上了一边耕读,一边教授门生的隐居生活,最终以九十八岁的高龄病逝。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