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疑惑,为什么中国人不讲究血统?中国人:谁家祖上没阔过

历史K先生 2025-01-16 16:47:14

自从与国际接轨后,我们发现国外特别讲究“血统”。

他们讲究出身,讲究血统,讲究祖上是否为公爵,还经常以此来论资排辈。

为什么到了中国,这一套“血统言论”就行不通了?

炎黄子孙

当我们翻看西方历史时,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规律。

比如西方的统治者,很少会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朝代,而是用祖上的名字命名,比如威廉一世,或者是爱德华三世。

在他们看来,血统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为了血统纯正,很多贵族只会和贵族联姻,普通人根本没机会。就连宠物也是,比如有什么纯种金毛、纯种萨摩耶等。

但在国内,很少有血统这么一说,也很少提及。

难道是因为我们不重视血统吗?

这也是很多西方人的问题,他们认为血统是保证传承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持家族强盛的根本。

为此,他们还特意创造了“种姓制度”,以此区分众人的等级。

而到了我们中国,一句“血统能当饭吃吗”,直接简单粗暴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并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祖上都是一样的,有什么高低之分?

想一较高下,全凭自己的本事。

什么传承,什么血统,在中国人人都可以修仙,即便不能上天,那也要练得神通之后打上天界,大闹天宫。

在这样的神话体系中,“血统”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比如哪吒,被父亲逼上绝路后,直接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直接断了血统,也要为了自由而战!

就像很多人在网上评论的一样,如果紧箍咒戴在了哪吒头上,就算把天灵盖掀了,也要打上西天。

还有,传说中杨戬母亲是天上仙女,为了爱情私自下凡,嫁给凡人。

宁可舍弃“神仙血统”,也要追求自由恋爱。

而杨戬学成之后,和舅舅玉帝直接翻脸,根本不稀罕什么皇室血统,跑到人间灌江口,自立为圣。

所以,在我们古人的认知里,血统可能还没有师承重要呢。

除了神话传说,翻开我们两千多年的正史,无一例外,也是不断反抗“血统”的斗争史。

其中最经典的那一句便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以下犯上

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血统言论”可能存在过一段时间,当时天下七分,皇室望族频出。

当时很多底层百姓都是士大夫阶层用以争夺利益的战争机器。

直到陈胜吴广喊出那句“谁生下来就是王侯将相”,彻底掀起了农民起义的浪潮。

从此之后,什么王侯,什么将相,什么血统传承,天下之大,应当是“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自从汉朝开始,每隔数百年就会有人揭竿而起,推翻前朝,爬上去坐上几年皇帝试试。

看似高高在上的皇位,但细数一番,市井之徒刘邦坐过,喜欢种地的刘秀坐过,贩茶的郭荣坐过,乞丐朱元璋坐过……

更别提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了,各种姓氏,各种职业,全都做过皇帝。

所以在中国提“祖上血统”,大部分人都能说出一句:谁祖上还不是个皇帝?

纵使祖上贵为皇帝,想靠着皇室宗亲混吃等死,那也是做不到的。

因为汉武帝的一纸推恩令,直接断了诸侯宗族世袭的想法。

比如刘秀和刘备,两人都是刘邦的后人,一个穷到只能种地,一个穷得织席贩履。

而且到了东汉末年,想夺天下,靠的是谋士和将领。

刘表和刘璋比刘备的血统更纯正,但那有什么办法,还不是死在了乱世之中?

尤其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直接大乱,只要手下有个几千上万的军队,那就能称王称霸。

血统早就灰飞烟灭了,这群草莽英雄专杀“皇室宗亲”,正所谓血统越纯,死得越快。

就这样,皇室宗亲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于是很多人就说,朝代更迭太快,这才导致皇室宗亲消失,真正强大的是“名门望族”。

说什么这些家族几世传承,世代为官,即便皇帝换了,这些做官的也换不了。

确实,在汉朝到唐朝时期,这些名门望族成长得非常迅速。

尤其是在唐朝,曾经在北方清河一带,出现了一个崔姓望族,曾经出过十几名丞相,几百名大臣,进士更是数不胜数。

除了清河崔氏,还有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一众名门望族。

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这些名门望族只会越发强大,然后控制着全国的经济、军事命脉。

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都需要这些大家族的支持。

到时候,皇帝很有可能沦为傀儡,而真正掌权的是这些望族。

到那时候,我们中原大地也会出现种姓制度,不断压榨底层百姓的生存空间。

但在这时候,有一个人不干了。

他倒是没说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而是看了看长安城,心中在想:有机会打进长安去,看看这群公卿到底有什么能耐?

踏碎公卿骨

隋朝创建的科举制度,曾一度打破官位世袭的传统,给了普通人跨越阶层的机会。

在唐朝初期,因为有李世民的存在,这种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但到了唐朝中后期,科举考试逐渐沦为名门望族的专属途径。

首先是教育资源,当时最好的私塾先生,肯定是去这些大家族教书,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

再加上当时文章大都佶屈聱牙,即便识字之后,也很难精通。

科举考试又是这些士大夫命题,普通学生没有一点机会。

尤其经过安史之乱,皇帝权威尽失,为了夺回天下,李姓宗族只好放任各地望族自行征兵,帮皇室共同抵御外敌。

这导致藩王并起,科举考试也成了摆设。

当时的科举考试,每三年录取一次,每次录取不到三十人,而这三十人无一例外,都是名门之后。

而连续参加四次科举一直未果的黄巢,他终于崩溃了,也变得癫狂了。

既然考不进长安,那就打进去!

他到底要看看,长安城这群名门望族到底有什么本事,是能山天入地,还是长了三头六臂?

然后他揭竿而起,带着一群“乌合之众”,将大唐搅得天翻地覆。

他先是敲碎了洛阳城门,然后一路西去,撞开了潼关,最后踏进了长安城。

当他见到了这些城内的贵族子弟后,不禁仰天大笑,原来都是一群文弱书生,连刀都抓不稳。

随后,他下令,官职小的不杀,专杀官职高的;家族小的放过,家族大的尽诛。

一时间,长安城中的名门望族被诛杀殆尽,通往皇宫的大街之上,尽是王侯公卿的尸骨。

自从黄巢之后,后世再也没了名门望族,也更不敢以所谓的“血统”自称。

纵使到了明清两朝,民间起义者也是此起彼伏,一直在对抗“权势”,对抗“暴政”。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看重“血统”,而在中国“血统”不值一提的几个原因。

我们华夏儿女,一直在为自由而斗争,为了底层百姓而奋斗。

所以,高贵的不是血统,而是一颗不甘受压迫的心!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