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剧组重聚了,让人想起了那些年的欢声笑语,好像时光倒流回到了从前,可惜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海派文化似乎正在慢慢消失,但是希望还在。
那天看到老娘舅剧组重聚的新闻,突然觉得好像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每到周末晚上全家人都会围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最新一集的老娘舅,那种感觉真的很温馨很幸福。虽然现在想想剧情其实挺老套的,就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就是这些小事让人觉得特别亲切,好像在看自己家的故事一样。记得有一集讲的是老娘舅帮邻居家的小孩补习功课,结果把自己给累得够呛,那场景真是又好笑又心酸,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小时候被逼着学习的日子。还有一集是讲富贵嫂和小芳为了一件衣服吵架,最后老娘舅出面调解,虽然是小事但是处理得很有智慧,让人觉得这个老头儿真是太可爱了。那时候每次看完老娘舅,全家人都会讨论剧情,有时候还会模仿里面的台词,现在想想真是美好的回忆啊。
不过现在再看老娘舅,感觉和小时候不太一样了,可能是长大了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吧。以前只觉得好笑,现在却能看到里面蕴含的人生哲理。比如老娘舅处理邻里纠纷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智慧,用幽默化解矛盾,用善意感化他人。还有剧中那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在现在这个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没有那么亲密了,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遗憾呢
看到剧组重聚的新闻,最让人感慨的是时间过得真快啊。那些曾经在电视里活蹦乱跳的演员们,现在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特别是看老舅嫩娘和贵嫂,都已经八九十岁高龄了,但是精神状态还很好,真是让人佩服。想想自己现在才三十多岁就觉得身体大不如前了,真是惭愧啊。不过看到他们依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样子,也让人觉得很受鼓舞,年纪大了并不意味着就要停下脚步,只要保持热情,人生就永远充满可能性。
说起来,这些老演员们真的很了不起,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依然坚持在舞台上表演。比如阿庆和阿德,都七十多岁了还在演出,这种敬业精神真是让人敬佩。想想现在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喊累喊辛苦,跟这些老艺术家们比起来真是差远了。不过话说回来,他们能一直坚持在舞台上表演,可能也是因为真的热爱这份工作吧。毕竟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谁愿意在这个年纪还那么辛苦呢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公,他是个木匠,退休了也一直没闲着,总是在家里捣鼓些小玩意儿,每次做好了还会拿给我们看,脸上的表情特别自豪。可能对于这些老艺术家们来说,舞台就是他们的木工房,表演就是他们的作品吧。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老艺术家们能一直坚持表演,其实也挺不容易的。毕竟现在的观众口味变了,喜欢看的东西也不一样了。像老娘舅这种家庭伦理剧,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太老套了,不愿意看。但是这些老艺术家们还是坚持自己的风格,这种坚持其实也是一种勇气。想想看,如果自己辛辛苦苦准备的节目没人看,那种感觉肯定很难受吧。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这种精神真的很值得学习。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新闻,说是有个年轻人在网上直播评弹,结果意外走红了。当时还挺惊讶的,没想到这么传统的艺术形式居然也能在网上受欢迎。后来仔细想想,其实也不奇怪。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喜欢新鲜事物,但是对传统文化其实也是有兴趣的,只是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不就给传统艺术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吗也许以后我们也能在网上看到老娘舅的直播呢,想想就觉得挺有意思的。
说起传承,就不得不提到刘敏老师了。听说她这些年一直在培养年轻的评弹演员,真是让人敬佩。评弹这种艺术形式,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其实是很有魅力的。记得小时候奶奶特别喜欢听评弹,每次听广播里播放评弹节目的时候,她都会特别专注,有时候还会跟着哼两句。那时候我觉得特别无聊,但是现在想想,其实那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啊。刘敏老师能坚持培养年轻人,其实就是在为这种文化的传承做贡献。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学这个的可能不多吧,毕竟现在有那么多新鲜好玩的东西,谁愿意花时间去学这种看起来很老土的东西呢但是如果没有人学,这种艺术形式迟早会消失的,想想还真有点可惜。
其实不只是评弹,很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传承的问题。比如说上海滑稽戏,听说现在也是日渐式微了。记得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滑稽戏的演出,那时候觉得特别有意思,演员们说的那些双关语虽然有时候听不太懂,但是看大人们笑得前仰后合的样子,自己也会跟着笑。现在想想,那种幽默其实是很有智慧的,既能让人笑,又能传达一些道理,真是了不起。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这种幽默太老套了,不够酷,所以慢慢地就没人看了。这样想想,文化传承真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啊,既要保持传统的精髓,又要适应新时代的审美,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话说回来,文化传承也不是非要完全按照原来的样子来。就像那个在网上直播评弹的年轻人,他其实就是在用新的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也许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把传统的东西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说,能不能把老娘舅的故事改编成网剧呢或者把滑稽戏的段子做成短视频虽然形式变了,但是只要核心的精神还在,那不也是一种传承吗
说到创新,其实老娘舅剧组的重聚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虽然他们都已经是老年人了,但是还能聚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也许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搞一些跨代际的文化活动。比如说,让老艺术家和年轻人一起合作,创作一些新的作品。老艺术家们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功底,年轻人有新鲜的创意和对当下流行的了解,两者结合起来,说不定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其实不只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多一些跨代际的交流。现在很多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彼此不理解,甚至有时候还会产生矛盾。但是如果我们能多一些交流,多一些理解,其实会发现老年人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说他们的生活智慧,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这些都是很宝贵的财富。同样的,老年人也可以从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新科技的使用,新的生活方式等等。这种交流不仅能促进文化的传承,也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点子。既然老娘舅剧组能重聚,为什么不搞一个真人秀节目呢就让这些老艺术家们住在一起,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肯定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比如说他们可能会讲一些以前拍戏时的趣事,或者分享一些人生经验。这样不仅能让观众了解这些艺术家的真实生活,也能传递一些正能量。而且,如果能邀请一些年轻艺人来做客,那就更有看头了。年轻人和老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肯定会产生很多有趣的火花。
其实仔细想想,海派文化虽然看起来有点没落,但是它的精神其实一直都在。比如说上海人的那种小资情调,那种精打细算又懂得享受生活的态度,不是一直都存在吗再比如说上海话,虽然现在说纯正上海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很多上海话的词汇不是已经变成了网络流行语吗这不就说明海派文化其实一直在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而已。
所以,与其说海派文化在没落,不如说它在以新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就像老娘舅剧组,虽然他们不再拍新的电视剧了,但是他们的重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引发了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思考。这不就是文化的力量吗文化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核心的精神是不会改变的。
想到这里,突然觉得我们其实不用太悲观。是的,传统的东西可能正在消失,但是新的东西也在不断产生。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既要珍惜传统,又要拥抱新事物。也许未来的海派文化会是另一种样子,但只要它能反映上海人的生活,传递上海人的精神,那它就是活着的,有生命力的。
现在的演员都想方设法的捞金,拍广告,代言,还有什么心事拍出更好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