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针对某些集采药药效不稳定情况,呼吁给原研药留出通道。
提案中提及,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
无独有偶,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也有“集采药品疗效欠佳、不良反应较大等问题”的提案。
一时间,关于集采药物的争议在网上瞬间被点燃。
真的是争议,辩论双方泾渭分明。
一方认为集采药价格太低,成本都不够,质量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证,正作用小、副作用大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
而且,集采药一致性评价是由药企选择药品送检,只检一次,后续出厂的药品是否合格,缺少监管,一致性评价变成了一次性评价。
就算出厂药品均合格,合格和优秀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另一方认为,说集采药不过关的人完全不懂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督和效果评价,集采药价格再低,仍高于成本,由于量大,药企仍有利可图,药品的质量控制基本可靠,一致性评价完全可以证明集采药并不劣于原研药,多年的临床实践也说明集采药是安全有效的。
对于双方的争论,实话实说,我无法给出结论。
有人问,难道没有相关的研究吗?
还真有。
国内有多个学者对多种集采药与原研药进行了比较研究,具体我就不说了,多数结论是集采药与原研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少数结论是某种药物原研药较集采药在效果和副作用方面更有优势。
只不过,研究的结果是不是一定被医生、或被人们认可,依旧是个问题。
我身边有部分医生的直观感受,集采药效力较弱,副作用有时候更大。
同样,这种直观感受不能当作充分证据,个体差异和心理作用不可避免。
我想,药品集采以后老百姓得了实惠,经济实惠,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药物毕竟不是只图便宜的东西,价廉必须物美,没有物美,宁可不要价廉,药得能治病,还不能轻易致病,否则再便宜也没有用。
根据朴素经验,企业有利润才能更主动做质量控制,亏本谈质量,不太容易。
也就是说,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越低越好,要有个限度。
当然,也不是价格越高质量越好、价格越高药企越拼命做质量。
高价但假冒伪劣的产品,多了去了。
因而,质量监督就是重中之重。
药品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既然集采药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声音,证实质疑或消除质疑,首先要切切实实进行质量监督。
光质量监督还不够,还需要真实、科学地进行研究,这个我不懂,可能依赖于多方合力而为。
说了这么多,我感觉远做不到言之有物,集采药已经使用多年,算是经过了大量实践的检验,究竟好不好,究竟有多好,或许结论早已形成。
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或许有关部门早就心中有数了。
但无论如何,集采肯定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毋庸置疑。
[doge] 药品不合格。 涉及危害公共安全罪。 [哭笑不得] 药品没有优秀的说法。 [狗头] 标准化,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哭笑不得] 低标,超标都叫不合格。 [doge][doge]
不集采的时候,这些医院没有国产药吗?那时候这帮人没跳出来说过吧,现在蹦出来,利字当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