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
一名志愿军小战士奉命往前沿阵地送一张命令。炮火在那天异样的猛烈,他奔跑着,躲避着,时不时从一个弹坑跳跃到另一个弹坑,爆炸掀起来的泥土几次把他埋起来。就在要接近阵地的时候,他被炸昏了过去。醒来时,小战士发现自己的一只脚齐着脚腕断了,穿着胶鞋的断脚在不远处……他一手抱着断脚,一手用力向阵地上爬。昏迷前,他把命令送到了指挥员手里:今晚二十二时正式停战。这是王树增在《朝鲜战争》里记叙的故事。
停战的那一刻到来,彭德怀走上了冒着硝烟的阵地,他掀开每一个担架上覆盖着的白布,眼睛里充满泪花。走下阵地时,彭德怀命令停车,他捡起路边一位不知名字战士的搪瓷水杯,上面用红色的字写着:献给最可爱的人。
1953年7月27日的那个时间和地点,注定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世界和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习主席在回顾总结这段历史时深刻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以出国作战时间计算,作家魏巍笔下那批家喻户晓的军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用了33个月的时间将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顶回“三八线”,自那以后没有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敢轻易挑衅中国。
就像《英雄赞歌》里唱的:“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英雄们的面孔成了祖国的面孔,英雄们的形象成了祖国的形象,无数中国人正是从他们的身上开始认知脚下的土地,进而保卫脚下的土地。一代军人的英勇出征,成了一个民族的心路历程。
曾经有几十个美国士兵举白旗被俘虏后,对翻译说,他们的军官说过,投降有4个条件:一是没有子弹了,二是没有干粮了,三是联络中断了,四是突围不了。世界上头号军事强国的士兵认为他们符合投降所有的条件。
志愿军在朝鲜的战场日夜面临着这样的境地,英雄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阵地上打光了子弹,杨根思拉响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张计发等8人坚守坑道7天没喝过一口水,一个苹果经过8个人的手还保持着原样;牛保才用自己的身体接通了电话线,以生命换来重要的三分钟时间;翟国灵战到最后陷入重围,为了祖国的荣誉选择跳崖牺牲,“要让敌人知道中国人民是硬骨头!志愿军战士是宁死不屈的!”在历史的崇山峻岭里,因为他们,人们才一眼望见了小高岭、上甘岭、高台山……

这种超然的力量只能源自信念和信仰。弱肉强食的西方价值体系里,有一种名为暴力的语言被奉为“圭臬”。麦克阿瑟、范弗里特这类“火力优势论”笃信者理解不了这个,就永远搞不懂中国军人的顽强、血性、勇猛和坚守……
文明是这样战胜野蛮的。一个被俘的营长害怕被杀,用自己的怀表和钞票向志愿军战士行贿,遭到了拒绝。这名军官被深深感动后,由他喊话,80多名藏在山沟里的士兵出来投降。西方人不知道,这支拒绝贿赂的队伍制定的第一部军纪里就明确写有“不许虐待俘虏”的条款。这支连队正是解放战争时期路过锦州郊区不吃乡亲们苹果的那支部队,也是坚决“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千万支部队的缩影。

精神又是这样压倒物质的。邱少云曾是麦克阿瑟嘲讽的“亚洲的乌合之众”。但在三九一高地上,烈火在志愿军战士邱少云身上一直烧了半个钟头。他把手指深深抠进土壤,没有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像千斤巨石一样伏在地上纹丝不动。副班长李元兴回忆邱少云,“他如果迅速地从火堆里跳出来,并且就地打几个滚身,是可以把身上的火熄灭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就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就地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重要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这就是邱少云的选择,是大多数志愿军英雄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无疑是苦涩的,意味壮烈的牺牲,但倘若没有尝过苦涩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周恩来讲得很明白:“我们并不愿意战争扩大,它要扩大,也没有办法。我们这一代如果遇着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了我们的子孙,只好承担下来,让子孙永享和平。”
邱少云所在的这支队伍,展现了中国军人特有的骨气,创造了中国军队的荣光和尊严,拼来了新中国的和平。他们治好了少部分国人“恐美”“亲美”的心理。当一个觉醒的、团结起来的民族喊出了 “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的口号时,它支持的军队是任何力量都攻不破的。毛泽东同志如此评价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这一次,我们摸了美国军队的底。对美国军队,如果不接触它,就会怕它。我们跟它打了三十三个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
习主席与基辛格讨论抗美援朝战争时,基辛格表示“困惑”,说中国军队缺乏后勤保障、空中支援,装备如此之差,居然没有“打输”。习主席告诉他:“我们靠的是一种革命的战斗精神,我们的战士是不怕你们的,无论拿什么武器,都敢与你们较量。”
后来的事我们知道,张国富,深藏功名40年;井玉琢,深藏功名38年……如果继续挖掘下去,这样的信仰者、拼搏者、奉献者还有很多。哪怕再过70年,我们依然敬畏这些最可爱的人对这个民族所付出的奉献和牺牲。他们穿着单衣埋伏在盖马高原的雪里,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他们在大冰河边一个接一个滚过雷区,为冲击的部队开路;他们在老秃山的铁丝网前趴下身躯搭成人桥,把红旗插上主峰;他们在战斗结束后用缴获的收音机听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里的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强军才有强国。我们军队是不是钢铁长城呢,要放在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里去比一比。70年前,志愿军在《云山战斗经验基本总结》的小册子里就敢于自信地描绘敌人:“如果他们战败,便会溃不成军。如果他们没有炮火支援,就会不知所措”,爱说“大炮已在向东方瞄准”的美军司令官最终磕得头破血流。今天华盛顿朝鲜战争纪念园里19个写满疲惫、警觉、迷茫和紧张的士兵雕塑群,提醒着西方“永远不要和中国打仗”的道理。
赢得和平的方法只有赢得战争。《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写道:“中国军队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一切威胁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战略支撑,为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的自信从何而来呢?可能就是在1953年7月27日22时,战线沉寂下来,没有礼炮轰鸣,但中国军队傲然挺立的瞬间。
(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