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大型体育场馆,导致资源浪费和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标准》明确规定,城市公共体育场的规模应与城区常住人口相匹配。

湖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可容纳观众约4万人。
按照规定,300万以上人口城市最高可建4万座,100万至300万人口城市不超过3万座,更低人口城市则进一步缩减。这一举措旨在引导城市体育场馆建设从“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变,避免“空巢体育场”的出现,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市公共体育场作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全民健身场所,承载着满足田径、足球等室外体育比赛、训练和活动,以及为观众提供座席和配套服务的功能。但近年来,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大型体育场馆,导致资源浪费和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经济考量:成本控制与可持续运营的博弈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呈指数级增长。以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为例,其31.5亿元的造价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3倍,且后续的维护和改造投入仍在持续增加。过大的场馆规模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也使得日常维护和运营费用居高不下,给城市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大型体育场馆普遍面临日常利用率低的问题。限制体育场馆的规模有助于降低闲置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场馆的运营不仅仅是体育赛事,还应该包括商业活动、文化演出等多元化运营,以提高场馆的综合利用率。
民生需求:从“赛事优先”到“全民共享”的转型
4万座以下的体育场馆更易于实现多功能转换,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和活动需求。相比之下,超大规模场馆往往因结构固定,难以进行改造,容易沦为“赛事专用品”,日常利用率低下。
政策明确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必须服务于全民健身。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体育资源向社区倾斜,打造“10分钟健身圈”,方便市民就近参与体育锻炼。例如,江苏省盐城市通过分散建设1万多个社区健身场地,实现了人均4.73平方米的高效覆盖,有效满足了市民的日常健身需求。
河南省郑州市计划在2025年新建和改建16个体育公园。这种“去中心化”的布局方式,比单一的巨无霸场馆更能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特殊需求下的政策弹性
虽然4万座是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普遍上限,但政策并非“一刀切”。《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标准》规定,建设规模超过40000座席的城市公共体育场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审批。

南京青奥体育公园将打造5万座席专业足球场。
这意味着,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城市,如需要举办奥运会、亚洲杯、田径世锦赛等世界级赛事的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申报和审批。例如,南京青奥体育公园由1.8万座扩建为5万座专业足球场,是符合特批规定的案例。南京是全国16个足球发展重点城市之一,此举旨在满足城市未来承办中超及高等级足球赛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