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个词,庄稼把式,单看这个词,又土又菜的乡村气息就扑面而来。而在现实武术的不同流派里,真的有庄稼把式这一类。
古代常有土匪流寇,农民为了自保,自然衍生出了在乡间干农活时就能顺便训练,抄起常见的农具就能当武器防身的技术,镰刀、铡刀、草叉、折凳,都是农民手中的防身利器。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由农具衍生出来的武器中,被正规军队使用最多的武器——连枷。
从皇帝到农民都喜欢
连枷,在武术中又被称为盘龙棍,河北、河南一带称为哨子棍,传说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但连枷原本只是农民通过拍打给麦子或豆子脱粒的农具。
打麦子需要一定的技巧,要让连枷水平地拍到麦子,还需要掌握节奏,才不会浪费力量。这些技巧也是武术里连枷棍的基础。
从这些基本技法发展成为武术技法,显然不需要等赵匡胤才能想得到。只是现代用机器取代了人工,已经很少能看到农民使用连枷,大家才觉得这玩意新鲜。
连枷作为一种农具,很早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春秋时期就有了它的记载。《国语》中的《齐语》有一篇《管仲对桓公以霸术》,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论士农工商,就有提到连枷。
在此之前大约也是有连枷的,只是周代以前的记载太少,商代大多只有青铜器上有一些金文,根本不提这种民生用具。而作为武器用的连枷,同样是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
《墨子备蛾传》中记载:当敌人附借云梯,密集如雨,缘城墙而上时,用火烧之,用连檐击之。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连挺如打禾连枷状,打女墙外上城敌人。
所以从春秋战国时代起,连枷就已经有军事运用,它是一种守城武器,用来越过城墙,打击爬云梯的敌人。可以想象,古代守城的时候会征调青壮协助守城。
让这群农民用长矛,还得担心他们给自己人戳个窟窿,但让他们用农具,他们比任何士兵都顺手。于是把用于农业生产的连枷给改装了,给它加重加固,让农民跟平时打谷子一样,隔着城墙把敌军击落云梯,既安全又有效。
如果敌人没有攻破防线,他们甚至能像干农活一样打上一整天。
从守城跨界到骑兵
从春秋时期一直到汉唐,连枷一直是作为守城的武器,一直到宋代《武经总要》的守城篇里仍有记载说,有人攻城,登墙的用狼牙棒拍,还在爬的就用连枷棒打。
但是在宋代,连枷还出现了新的用法,骑兵用铁链夹棒。
还是《武经总要》里记载的,说这玩意虽然是西戎的武器,用来在马上打咱们的步兵,但形状跟咱们农家打麦子的东西长得差不多,只是换成了铁质的,咱们的士兵比西戎人用得更好。
这个西戎应该指的是与宋朝长期对抗的西夏,但西夏是现代历史学界的称呼,人家不会自称西夏。宋夏议和前夕,李元昊上表时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所以邦泥定国才是西夏当时自称的国号。
这个西夏语拗口的名字,宋人大多记不住,也不会去记。在西边的戎狄,那就叫西戎吧。西夏的文献中也确实有记载连枷,著名的铁鹞子很可能就用过这种武器。
但汉人农民可比西夏人更擅长使用这玩意,宋军自然会取其精华,进而发展出新的连枷使用技巧。连枷骑兵的战绩也不可小觑,宋代名将狄青就曾率领连枷骑兵平定了岭南侬智高叛乱。
侬智高是北宋时期广源州的蛮人首领,他所率的蛮兵最擅长标牌,就是标枪和盾牌。
侬智高叛乱后几乎占据着现在两广全境的地盘,但是连家自上而下的挥击能够绕过盾牌打击敌人,直击对手头颅,这种钝器头盔是挡不住的,最轻也是个脑震荡,十分克制盾牌兵。
这些学会马上攻击型连枷技法的士兵,卸甲归田后,自然也会将这些技法传播开来。所以盘龙棍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的传说,这确实是宋代开始传播的技术。
宋朝开国皇帝又是武将出身,把祖师爷认到赵匡胤身上,倒也合情合理。
李小龙双节棍的祖先
宋代骑兵所使用的连枷形制与守城和作为农具的连枷也不同。
虽然在《武经总要》中没有具体的尺寸,但是按照北宋名将韩琦《韩魏公集》中的记载,当时士兵考核中,马上连枷和铁简铁鞭是一起考的,因此北宋时期马上用的很可能是短连枷,也就是现在武术中的手梢子棍。
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中联枷篇也有提到,连枷是“短兵之利便也”,所以马上连枷应该比较短。按照《韩魏公集》的记载,两把连枷有10斤重,相当于3200克,这分量在单手武器中是非常重的,比如单手剑一般是一斤左右,铁鞭也就是三四斤的样子。
短连枷能够无视盾牌防御的特性,是很优秀的,而且连枷能够消解冲击力,降低骑兵手臂负担,按理说是一种很优秀的兵器,但是装备量一直不大。
这是因为钝器终究比不过利器,骑兵如果用刀的话,挥舞起来不需要太大的力气就能杀死敌人,但是连枷必须抡起来才有威力,尤其是单手挥舞,非常消耗体力。
连枷比骑兵刀更重,自然只能是专破盾阵的特工武器。但即便装备量一直不高,连枷也没有退出军队装备的序列。
明代嘉靖末年王圻父子的《三才图会器用》卷六,明末茅元仪的兵学巨著《武备志》卷104《器械三》都收录有“铁链夹棒”的图示和介绍文字,不过也都是照搬《武经总要》的内容。
但是明代的踏青风俗画中,还可以看到有民间艺人表演长练家的画面。可见在明代,练家作为武器的技艺已经相当普遍。民间不止使用连枷简单防身,甚至还表演连枷的使用技法已经相当成熟了。
到了清代,《清会典图》卷103《武备十三》有连枷棒图,附有文字解说。可见双持短连枷的技术到了清代依然有传承。除了中国,朝鲜也曾经使用过连枷。
明代朝鲜的武艺图谱中有一种鞭棍的武器,看一眼图片就知道这玩意就是连枷。朝鲜的连枷分为两种,一种是步兵用的长连枷,一种是骑兵用的较短连枷。
根据图谱记载,步兵用的长连枷柄长八尺九寸,子鞭,也就是前边那节长二尺二寸五分。训练时是通过与使用长棍的对手进行对抗训练,来掌握连枷的使用技术。
朝鲜的马上鞭棍,也就是骑兵练家棒杆长五尺六寸,子鞭一尺六寸,而且只有单链枷,怕是没有学到双持链枷的技术。而且骑兵链枷不是铁的,而是用“攒竹”做的,但是有镶铁钉。
连枷的技术不仅传到了朝鲜,也传到了琉球的。琉球的武术家为了便携,将一长一短两节的短连枷改成了两根一样长的棒子,称为两节棍。
琉球本地认为这种两节棍是由唐棹演变而来的,这就足以说明这种两节棍源自中国。而这种两节棍在李小龙学习空手道的时候学到,最终发扬光大,闻名全球。
连枷的使用技法,从先秦时期一直到宋代大发展,再到如今一直都有记载。可见这种技艺传承有序,历朝历代都没有断过,并非很多历史虚无主义说的传统武术只能追溯到明清,距今不过百年。
只是到了现代,就连农具连枷都已经很少见,练习武术连枷的人就更少了。或许终有一天,人们会忘记连枷,也会忘记如何使用连枷,只能在博物馆里看着古武,猜测它与双节棍究竟有什么不同。
但连枷早已被载入史册,刻入中华文化的骨髓。
虽然已经被现实淘汰,但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游戏中的农民NPC在用奇怪的农具拍打麦子,看到守城的士兵高举着奇怪的兵器躲在城墙后面拍击敌人的头颅。看到骑兵面对盾阵,用这款奇门兵器砸碎举着盾牌敌人的脑袋。
连枷或许是奇门兵器,但在历史上它绝不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