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中,苏培盛可谓一直顺风顺水,直到他和槿汐“对食”的关系曝光后,才引发了一系列的祸患。按照剧中的设定,皇家对于太监和宫女“对食”其实并不太认可。
这就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了,按理说,“对食”这种现象在古代宫廷中早就出现了,一度还蔚然成风。
甚至有不少帝王还亲自给心腹太监赐婚,比如宋仁宗就命御药院管勾王世宁娶了宫人李氏。
为什么到了清朝,皇家的态度又没那么开明了,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对食”现象是如何从私密走向半公开化的?
古代宫廷中有着大量繁重的劳动,仅依靠宫女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有成年男子的协助。
但是帝王要保证皇家血统的纯净,所以入宫的男子最终都做了“净身”处理,让他们失去了生育能力。
而这些人就成为了所谓的“太监”,这种处置男性宫人的方式并非中国独有,其他国家古代也有很多类似的角色。
在大部分朝代,太监和宫女入宫之后,想要再离开基本上难如登天,只能日复一日地进行劳作。想要寻求些精神方面的慰藉,只能考虑同为奴仆的对方。
一来二去之间,“对食”的现象就开始在宫廷中出现了。所谓的“对食”字面意义指的是“面对面一起吃饭”,后来逐渐引申为太监、宫女之间组成的类似于夫妻的关系。
所谓的“对食”关系也是经过很多年发展演变的,最开始它指的其实是宫女和宫女之间结成的家庭关系。比如《汉书》的卷九十七下《外戚·赵皇后传》中就有“房与宫对食”的记载。
在封建帝王的宫中,宫女都是伺候皇帝的人,严格来说是潜在的嫔妃人选。因此,一开始的时候,太监们并不敢把情感需求放到宫女身上。
后者深夜寂寞的时候,只能相互慰藉,抱团取暖。
事情的转变出现在唐代,这个万邦来朝、包容开放的国度对很多事都不甚计较,其中就包括“对食”现象。
在唐朝,太监之间建立的超越友谊的亲密关系也开始被认为是“对食”的一种。后来,“对食”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逐渐有宫女和太监走到一起,他们的结合最终也被囊括进来。
到了后来,唐朝宫廷甚至有了明确的规定,入品的太监都可以成亲,这简直要比“对食”关系还更进一步。
比如唐代权阉李辅国的妻子就是皇帝钦赐的,后者的父亲还因此扶摇直上,官至梁州刺史。
可以这么说,“对食”关系能够成为古代宫廷中所有人心照不宣的正常现象,唐代所起到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太监娶妻的支持一直延续到宋朝,虽然官方也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但是在北宋时期,高等级的宦官在外娶妻或者在内对食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
可以这么说,“对食”现象出现之后,无论是历朝历代的大部分君王,还是文人阶层对其态度都比较平和,几乎都采取了默许的状态。
但是这个情况伴随着明朝的建立彻底发生了改变,本来已经几乎走向半公开化的太监娶妻和宫内“对食”的情况被硬生生打断,一切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而造成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正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位雄心勃勃、精力旺盛的帝王,在总结了前朝的失败教训之后,提出了要限制文官权力和太监权力的两个重要政治倾向。
对于前者,他取消了丞相这个职位,尽力避免权臣的出现;
对于后者,朱元璋先是明确表示不允许太监识字,接着又取消了他们的各项权力,最后还明令禁止太监娶妻。
因为朱元璋本人极有能力,所以他提出的这些禁令在一开始得到了强有力地执行。凡是违背禁令的人,都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动辄丢官罢职,身死族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一时之间,后宫之中人心惶惶,“对食”现象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无人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即便朱元璋去世之后,其强大的威慑力依然压制着内廷众人。
但必须要看到的是,朱元璋只是依靠强硬的手段和个人的勤勉暂时压制了文官和宦官的权力。这种压制是很难持久的,因为它需要帝王付出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才能维持帝国的运转。
等到朱元璋这个“精力狂魔”去世后,即便是朱棣这样年富力强、才干出众的后辈也很难坚持运行这套治国逻辑。所以,从永乐朝开始,太监的权力就开始逐渐恢复。
甚至朱棣在统一天下之后,还大肆封赏了潜祇之中默默跟随他的多位宦官,后者为永乐帝的上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除了赏赐给他们高官厚禄和财宝良田,更以靖难功臣的名义为其赐婚。
朱棣通过取巧的方式绕过了朱元璋的禁令,为宦官赐婚,他的这个做法,让内廷众人放下心来,“对食”现象开始重新出现。
不过在明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太监和宫女的“对食”有一个全新的叫法,即所谓的“菜户”。
后世编撰的史料中对此有明确记载:“宫人无子者,各择内监为侣,谓“菜户”。其财物相通如一家,相爱如夫妇。”
之所以产生了这个新的名称,主要来自于因为太监职务的调整。朱棣迁都北京后,乾清宫成为了重要的办事场所。几乎每一个太监都需要在这里值班,完成分内的工作。
而乾清宫值班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等到交班的时候,御厨那里早就没有热菜热饭了。宫中规定只有宫女可以拥有自己的小厨房,太监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为了在结束值守之后,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饭菜,一些小太监会和宫女们搞好关系,让后者帮忙热饭。时间长了,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好,就有可能成为“情侣”,而这种关系当时就被称为“菜户”。
朱棣解禁了太监的婚姻后,“菜户”关系在内廷开始变得普遍。一开始,很多太监和宫女还会遮掩一番,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了“对食”的另一半,免得惹来非议。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除了朱元璋,没有一个皇帝介意这件事,甚至有一些帝王对此是乐见其成的。
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时候,这种现象在内廷之中已经蔚然成风。《熹宗懿安张皇后外传》中就有这样的评价:“内中宫人,鲜有无配偶者”。
到这个时候,曾经需要偷偷摸摸才能在一起的宫女和太监已经不需要避忌,其关系近乎是公开的。
有几个皇帝在闲暇之余还会关心手下太监的婚姻情况,主动询问其是否婚配,家中另一半是谁。
甚至有一些太监会利用寻找另一半的机会来提升自己在宫中的地位。比如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就和大自己不少的客氏结为了对食夫妻,而后者曾是熹宗皇帝的奶妈。
正是因为有了客氏的支持,魏宗贤才能在入宫后很快赢得皇帝的青睐,迅速占据太监中数一数二的位置。到了这个阶段,“对食”的存在已经相当普遍,而且还光明正大。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对食难以被禁止,即便是朱元璋这样的千古一帝都做不到?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皇家需要给宫中的奴仆提供这样一个彼此慰藉,释放精神压力的渠道。现实的后宫可不像电视剧里一样,充满了光鲜亮丽的富足,它更多的是无休无止地劳作。
对于在宫中生活的太监和宫女们,他们不仅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每天还要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毕竟一个不慎就可能引发帝王或者妃嫔的怒火,动辄就是棍棒加身。
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比普通人都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然而古代的娱乐手段很少,这些奴仆并没有排遣压力的方式。唯一的手段就是找到一个“对食”伙伴,互相之间给予扶持和安慰。
稍有同理心的帝王对这件事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不会像朱元璋那样喊打喊杀。
而且后世帝王也做不到像老朱一样,完全摒弃太监的助力,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治理国家和对抗文官。即便是朱棣、朱瞻基这样的英明君主,也必须倚重太监的力量来制衡跋扈的文官。
既然必须依靠宦官这个整体,那么后代的帝王就不能和朱元璋一样彻底限制太监的权力,而是要在多个领域加强太监的权职。自然而然的,对后者的婚姻限制也会随之消失。
但到了清朝,皇家又开始担心“对食”会造成宫内结党专权的现象,对这个现象的态度也就不甚明朗了。如此看来,“对食关系”在内廷出现是必然,皇帝没必要也不可能彻底将它禁绝,倒不如默许其存在。
“存天理,灭人欲”曾经被很多死读书的人误解,不少人常常拿它来攻击正常的男女关系。实际上,在儒家思想中,男女相爱、夫妇人伦本就是世间正理,完全不应该被阻止。
同理,太监和宫女之间的“对食关系”也是如此,这些人同样有着追寻幸福的权利。只是宫廷的独特环境和皇权的压迫让正常的夫妻关系在此绝迹,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嫁娶礼制和观念”。
参考资料《宦官与太监》——金开诚、于元
《万历野获编》——沈德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