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的情感树洞。点击上方“关注”,你的故事,你说,我听
禾田飞歌 | 原创文章
1、
父母在一次意外中双双离世,给安然留下一个年龄相差很大的6岁弟弟。
在她的记忆里,重男轻女的父亲曾经编造她是瘸子、是个残疾人的理由,向街道办争取到生二胎的证明。但在一次家访中,办事处工作人员意外发现安然穿着裙子,并非残疾,收回了同意安然父母生二胎的证明。这让父亲记恨安然,对安然下了狠手,安然被打得遍体鳞伤,从此以后视安然为无物。
在父亲的漠视、棍棒和母亲的眼泪中,安然长大了。
为了让安然早一点出来工作,挣钱养家养弟弟,父亲擅自改动安然的高考志愿,原本想学临床医学的安然,被迫去学医学护理。
一般孩子的大学费用都由父母提供,而安然却不得不一边上学,一边打工赚钱,支付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安然没有从家庭获得温暖,就连弟弟都说:“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她自然也不会对后来出生的弟弟有任何感情。
父母去世时,安然正在备考北京的医学研究生,想圆当医生的梦想。她都已经畅想好了,与男朋友奔向美好的未来。
但父母突然离世,给她留下了一个没有感情、却有血缘关系的弟弟。而有监护权的亲戚们,各家都有各家的苦衷,安然就成了养育弟弟的不二人选。
怎么办?选择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丢下年幼的弟弟,成为旁人眼中冷血无情的人;选择养弟弟,就要掐断梦想,过不了自己向往的生活。
对于父母留下的这个烂摊子,安然是愤懑的、暴躁的。对于一个刚刚走入社会,心怀美好憧憬的女孩子来说,这个担子过于沉重。
照顾弟弟一定是安然的宿命吗?
姑妈没有给安然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她向安然讲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
本来姑妈是可以上大学的,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所限,爷爷奶奶便牺牲了姑妈,让安然爸爸去上了中专。
姑妈跟着闺蜜去了俄罗斯,还没开始创业,就被爷爷奶奶叫了回来,因为她的弟弟添了孩子,希望姑妈能回来帮弟弟带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安然。
姑妈说:“我是姐姐,生来就是,从来就是。”
这是电影《我的姐姐》的故事梗概,电影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最后安然到底有没有去北京,有没有因为弟弟而选择留下,电影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答案,但安然在与弟弟朝夕相处中产生了感情,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血浓于水的现实。
2、
姐姐就应该为弟弟做出牺牲吗?
作为现在的独生子女,这种为了兄弟姐妹而牺牲自己的做法,是他们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是饱含着父辈期待而降生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作为在正常家庭里出生的孩子,父母只爱男孩儿不爱女孩儿的做法,他们也会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的家庭里,兄弟姐妹都是父母的掌中宝,父母的爱,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得到。
而在重男轻女家庭出生的孩子,哥哥弟弟是亲生,姐姐妹妹不受重视的情况一直存在,每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子,几乎都会被父母剥夺属于她们的权利。
从小,她们就被教育要照顾兄弟,要让着兄弟,她们的职责也是为了让兄弟们过上好的日子,所以,她要时刻准备着牺牲自己,失去属于自己的生活。
就像剧中的姑妈,论学习,她要比弟弟强很多,直到现在,她依然还能说俄语,少女时的梦想依然存在心里最深处。
但是做为姑妈那一代,牺牲自己虽很无奈,但她选择遵从父母的意志,她所受的教育让她不知反抗父母的安排,因为她自己也觉得照顾弟弟是自己的职责,哪怕自己只有45元的工资,也要分15块钱给弟弟做生活费。
姑妈心中是有遗憾,但她还是欣慰,是她帮助了弟弟,并为自己不能再为弟弟抚养他的儿子而感到难过。
而安然,她与姑妈不同,她是在新时代,受新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她有自主意识,因为家庭原因而过早独立,她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她不会因为弟弟而放弃自己想走的人生。
一位网友与父亲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有这样一段对话:
父亲不赞成安然送养弟弟的行为,他说:“你活在世上,有一些责任是你必须要去承担的啊。”
网友说:“可是爸爸你要知道,这个责任本来就不是她的啊,弟弟是她的父母执意要生的,她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长大,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深受其害,又不是她支持要生的弟弟,又何来必须承担的义务呢?”
可父亲想了想,说:“可我还是觉得不能这么做。”
网友说: “其实爸爸,你是父亲,是弟弟,是70后;而我是女儿,是姐姐,是00后,在社会关系上,我们的多重身份都是对立的,你很可能无法站在我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
她的爸爸不再说话。
这就是新时代下新旧两种观念的碰撞。
3、
现在已经是2021年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却并未在我们的社会中消除。
有人会说,那都是落后的农村才会有,但如果你看过我讲过的穆冬家的故事,你就会知道,重男轻女思想没有农村与城市之分,而是老一代人与新一代人思想上的代沟。
在穆冬家,父母都是体制内的人,按理说他们的思想应该先进、新潮,连穆冬自己也这么认为,但是在父亲去世时,隐藏在父母心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就冒了头。
父亲不仅把家里的财产全部给了儿子,在母亲生病时还理所当然地让还在工作的女儿请假回去照顾,并支付医保之外的自费部分;他们的儿子已经退休,整天无所事事,但父母就是舍不得使唤他一下。
只要穆冬姐妹有些不满时,母亲就会说:“你们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让你们出钱照顾我,那也是应该的。”
父母生病,子女照顾,天经地义,是为人子女应该做的。但是,凡事“不患寡,患不均”,如果父母偏心、不公正,那就难保子女之间不会生怨言。
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里说:“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充满爱的家庭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重男轻女思想,使得家里的孩子得不到均衡的爱。少爱的那个孩子就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极度渴望爱而委曲求全,要么畏惧靠近爱而坚硬如铁。
一位读者曾经讲述过他妈妈的故事。
他妈妈有一个弟弟,全家人都很溺爱这个弟弟。他妈妈几乎要搬空自己家去贴补弟弟,连自己儿子都无暇顾及,只为了父母夸她一句:“真是我们的好女儿”,妈妈就会无条件地去帮助娘家。最后,读者父亲忍无可忍,提出与他母亲离婚。
缺爱的人,一生都在寻求着爱。
而安然不一样,父母不爱,她就拼命地爱自己,她变得越来越坚强。父母不给钱上学,她就打工赚钱养活自己,连自己考研究生期间的费用都已经准备好。
没有人爱的孩子,已经学会为自己独撑一把伞。
我想,按照安然的性格,她也许不会放下自己的理想,去承担本不应属于她的责任;但是她会在心里记挂着弟弟,毕竟在相依为命的那段时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安然淡化了对弟弟的敌意。
但是,弟弟到底该如何安放?这是导演留给大家的选择题,也是一道深刻的社会问题。
如果是你,你该如何回答呢?
图|《我的姐姐》剧照
END
今日互动话题:
如果你是剧中的姐姐,你该如何去做?
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我有工作,我养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