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价格已跌至近5年最低,活牛价格更是跌至近10年最低水平。这一现象主要受到进口牛肉激增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牛肉价格差距较大,国内牛肉进口量持续增加,2023年牛肉进口量达到274万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当年进口规模最大的肉类产品。2024年以来,牛肉进口量继续增长,1月至11月进口量达260万吨,同比增长4.3%。
国内肉牛养殖业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大部分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1600元以上,连续8个月亏损超过1000元,65%以上的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活牛价格也大幅下跌,目前每公斤超过23元,跌至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
牛肉价格的下跌还受到国内供应增加的影响。近年来,国产牛肉产量和出栏量均有所增长,进一步拉低了市场价格。此外,进口牛肉批发价格相对较低,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价格的下行压力。
牛肉价格的持续下跌对养殖户造成了巨大压力,许多养殖户选择低价抛售牛只或转行。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应对这一问题,包括启动保障措施调查,并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养殖户。
进口牛肉价格与国内牛肉价格的具体差距如下:
2024年4月:我国进口牛肉到岸均价为35.24元/公斤,加上关税、增值税等相关费用后,进口牛肉与国产鲜牛肉的价差为19.92元/公斤。
2024年前四个月:进口牛肉均价为34.06元/公斤,而国内牛肉(去骨统肉)集贸市场的平均价格为76.14元/公斤,是进口牛肉价格的两倍多。
2024年9月:全国牛肉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68.31元。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进口牛肉价格与国内牛肉价格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差距在19.92元/公斤到32.08元/公斤之间。
国内肉牛养殖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国内肉牛养殖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供需失衡:牛肉价格的持续下跌是导致养殖户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牛肉价格一路下跌,2024年达到五年最低点,每头牛亏损高达5000至6000元。供需失衡是主因,牛肉生产供应总量增长与消费需求减弱形成了“内外交困”的局面。此外,进口牛肉数量增加也对国内肉牛产业造成了冲击。
饲料成本高:养殖户的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70%左右,高昂的饲料费用进一步加剧了养殖户的亏损。精补料和草料成本高,小散规模养殖效率低,养殖周期长,进一步推高了养殖成本。
养殖规模小:中国肉牛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以广大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小规模饲养和中等规模育肥场育肥为辅,大规模的饲养育肥很少。中小养殖户抗风险能力较低,在本轮牛周期中受到的影响也较大。
市场需求不足:春节后肉类消费淡季,加上猪肉、禽肉低价,牛肉需求量下降,价格同比下降10%,交易量下降15%-20%。
供给过剩:2023年末,肉牛养殖户数、存栏数量和出栏量均同比增长,加上价格暴跌,淘汰出栏母牛增多,出现供给过剩。
政策和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对肉牛养殖业产生了影响。例如,环保政策的加强、饲料成本的攀升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都对养殖业造成了压力。
政府为应对牛肉价格下跌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政府为应对牛肉价格下跌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扶持与贷款支持:
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了促进肉牛奶牛生产稳定发展的文件,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来减少养殖户的损失并稳定牛肉生产。
政府推动出台贷款贴息政策,降低贷款成本,同时提升饲草料供应能力,加快品种改良进程,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养殖。
在山东滨州阳信县,政府引导养殖户进入标准化养殖小区,降低养殖成本并实现全程把控。在山东德州陵城区,政府支持养殖户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鼓励引入优质基础母牛,并提供政策补贴。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政府鼓励大规模、标准化、品牌化养殖,引进优质牛种,推广先进养殖技术,提升产业链效率。
农业农村部召开会议,指导养殖场合理调整畜群结构,促进产销衔接,扩大消费。
市场调节与供需平衡:
政府通过扶持肉牛养殖业、加大贷款投资力度等措施,支持产业稳定发展。同时,政府加强与养殖户合作,建立稳定供应链体系,提升牛肉品质和抗风险能力。
丰都县通过减少出口通道,提高统销规模,避免恶性杀价;成立新农人互助会肉牛分会,统一购买牛犊、牧草和饲料,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议价能力。
金融支持与风险保障:
丰都县连续出台肉牛养殖贷和收益保险等政策,为养殖户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
农业农村部将推动出台贷款贴息政策,降低贷款成本。
地方政策与产业支持:
内蒙古出台措施支持设施畜牧业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肉牛产业企业实现发展。
丰都县通过肉牛经纪人组织销售,减少农户之间的相互杀价,提高售价,迅速回笼资金。
近年来国产牛肉产量和出栏量的增长数据是多少?近年来,中国国产牛肉产量和出栏量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
出栏量:
2023年,全国肉牛出栏量达到5023万头,同比增长3.8%,创下了自2017年以来的最高出栏量。
2024年上半年,全国肉牛出栏量为2140万头,较去年同期增加50万头,增幅为2.4%。
2024年1-8月,全国肉牛出栏量同比增长7.4%。
产量:
2023年,全国牛肉产量达到753万吨,同比增长4.8%。
2024年上半年,全国牛肉产量为32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2万吨,增幅为3.9%。
2024年1-8月,全国牛肉产量同比增长7.8%。
进口牛肉对国内肉牛养殖业的影响有哪些长期和短期效应?进口牛肉对国内肉牛养殖业的影响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短期效应价格冲击:
进口牛肉的大量涌入导致国内牛肉和活牛价格快速下跌。例如,2023年11月份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1600元以上,连续8个月亏损超过1000元,65%以上的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
牛肉价格已跌到近5年最低,活牛价格更是跌到近10年的最低水平。
养殖场户亏损:
大量进口牛肉的冲击使得大部分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影响农民收入。
许多养殖场户因贷款养牛而负债累累,不得不退出这个行业。
母牛淘汰:
由于牛肉价格下滑,大量能繁母牛被用来当作肉牛屠宰,行业繁育能力受损,加剧了产能供应的结构性风险。
长期效应产业基础受损:
肉牛生产周期长、繁殖效率低,一旦基础母牛产能大幅下滑,没有4—5年时间难以恢复。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优质基础母牛群体将面临萎缩,动摇肉牛产业根基。
产能供给缺口:
如果能繁母牛超预期屠宰,行业未来的产能供给将会出现明显缺口。2025年中国牛肉产量将面临阶段性下降,主要受到母牛淘汰量大、肉牛养殖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
国际竞争力下降:
国内牛肉价格高于进口价格,导致国内肉牛养殖成本高企。长期来看,这将影响国内肉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
建议养殖户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端肉牛品种,如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这些品种具有皮薄、肉质鲜嫩的特点。此外,采用工厂化养殖模式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养殖效率。
政策支持需求:
行业呼吁国家采取管控措施,保护农民生计和产业安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商务部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公告的发布对国内肉牛产业起到了稳定预期的作用。
综上所述,进口牛肉对国内肉牛养殖业的短期效应主要表现为价格冲击和养殖场户亏损,而长期效应则包括产业基础受损、产能供给缺口、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