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贵州:千户苗寨,璀璨灯火

电影夫人雅 2020-08-12 08:20:58

苗寨

酒后山巅强一登,劲歌霓彩入云层。

西江莫作桃源想,夜半犹悬千户灯。

告别荔波小七孔景区,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是南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该寨完整保存了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便通行时挡风遮雨,后来逐渐演变成村民闲暇时休憩聚会的地方。千户苗寨据说是被两位徒步旅行的外国游客所发现的,随后精明的浙江商人闻风而来,在寨子外面建起了客栈商铺,建筑越来越密集,沿河两岸就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曲折幽深的巷道。时至今天,白水河上的风雨桥无形中又多了一个地理坐标的功能,比如我们今天下榻的客栈,导游阿琴就再三强调:认准第四座风雨桥,从桥头的水车旁边的巷口转进去。

客栈坐落在巷子深处的坡地上,相邻的建筑无一例外也都是木质的小楼。房间虽略显逼仄,却幸好大窗户视野良好,坐在窗台上往外看,对面苗寨层层叠叠的民居似乎触手可及。稍微收拾,阿琴催促着去寨子里晚餐,这是商业化程度下的苗寨长桌宴,一团的人围坐在长条桌两侧,少不得还有穿着民族服饰的苗女前来山歌劝酒,来一套高山流水之类的表演,就算是体验苗寨的特色风情了。

千户苗寨的夜景声名远扬,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两座相邻的山头呈现出牛头的形状。景区在山坡高处的路边修建了观景台,有观光车直达。晚宴过后我们就趁着兴致排队乘车前往观景平台。可惜,“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贵州的天气就是这么变幻莫测。刚登上观景平台,一场急雨骤然而降,把我们都淋成落汤鸡,赶紧下山回客栈沐浴更衣。

收拾完毕,还是忍不住冒雨出去,沿街感受苗寨的夜色。白水河南侧,原本是本地苗族同胞开垦的梯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开发,梯田上修筑起栉比鳞次的客栈,形成与对面苗寨相对应的一片层次分明的建筑。旅游开发带来商业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在白水河两侧河岸边,无数餐厅酒吧延绵逶迤,七彩灯光与各色音乐交织成夜的颜色,活脱脱另一个丽江。

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这种风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为保持景区的少数民族风情,后来新建的建筑大体也都沿袭苗寨的木质建筑风格。

沿河建有木栈道,可步行浏览两岸璀璨灯火,与河水倒影相连接成绝美画图。夜色渐深,然而沿街的酒吧精彩还在上演,似乎还越发激情。直到午夜时分,坐在客栈的窗台眺望,对面山上苗寨的灯火也不因夜深而减弱。

在一夜溪声夹杂雨声中入梦。清晨起来,推窗而望,眼前的苗寨刚刚苏醒,远处的山峰云雾缭绕,山坡上栉比鳞次的民居历历可见,此时才显现出静谧安然的氛围。早餐后在淅沥的雨中步行出寨,沿途潺潺流淌的河水,周而复始,带走多少故事,却并不留下痕迹。我们作为一个过客,也只能在这波光倒影中,回味起那一刹那的相逢,那一夜的灯火。

西江之晨

一枕溪声杂雨声,窗台间或透蛩鸣。

晓看隔岸云山缈,苗寨灯光数点明。

苗寨黄昏

苗寨长桌宴之“高山流水”

雨中观千户苗寨的璀璨灯火

白水河沿岸的夜色

西江之晨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