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国家要求将俄罗斯踢出五常,马克龙称:让日本印度加入五常

渺远的云 2024-09-30 13:40:55

芬兰要求废除五常的一票否决权,并将俄罗斯踢出五常。马克龙点名提出让日本,印度,德国和巴西加入五常,同时限制五常权利。

国际形势风云突变,面对多国要求,美国务院直接“回怼”芬兰:“想点现实的。”

马克龙的要求更是让人难以理解,法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马克龙为什么要限制自己的权利?

国际局面是否会就此发生变化?德国日本印度巴西有希望加入五常吗?

芬兰总统的提议

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但近期芬兰总统的一番言论再次将这一话题推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

作为刚刚加入北约的新成员,芬兰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提出的一个重要建议是扩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规模。

这个提议并非无中生有,实际上,许多国家长期以来都对现有安理会的结构表示担忧,认为它无法充分反映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现实。

随后,亚历山大·斯图布进一步建议废除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这一权力长期以来被视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关键机制,同时也常常成为国际争议的焦点。

芬兰总统认为,否决权的存在有时会阻碍安理会采取必要的行动,特别是在面对重大国际危机时。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尼尼斯托的第三个提议:暂停俄罗斯的安理会成员国资格。这一提议直接挑战了现有的国际秩序,也反映出芬兰对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立场的强烈不满。

乍看之下,这些提议似乎都有其合理性。扩大安理会可以增加代表性,废除否决权可能提高决策效率,而暂停俄罗斯的资格则可能被视为对其行为的惩罚。然而,现实情况远比这些表面上的论点复杂得多。

不仅是芬兰总统,法国总统也提出要对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改革,而马克龙的发言同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

马克龙的提议

马克龙首先表态支持扩大安理会规模。这一提议并非新鲜事,但从一个常任理事国领导人口中说出,无疑具有特殊意义。

马克龙认为,当前的安理会结构已不能充分反映21世纪的地缘政治现实,需要更广泛的代表性来应对全球性挑战。

但马克龙的改革蓝图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建议:限制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

马克龙认为,在面对大规模暴行时,否决权的使用应受到限制,以确保安理会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行动。

最为瞩目的第三个提议是他公开站队,支持德国、日本、印度及巴西跻身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列。此举无疑是对当前国际秩序的一种直接冲击,同时也折射出法国意图在全球权力版图重构过程中扮演更为主动角色的雄心壮志。

同时,马克龙还建议接纳两个非洲国家加入安理会,以增加非洲大陆在全球事务中的发言权。

但这些提议实际操作起来都困难重重。如何选择新的常任理事国?如何平衡地区代表性?这些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

限制否决权可能会引发现有常任理事国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再者,新增常任理事国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和竞争,反而可能加剧国际矛盾。

更为深刻的是,马克龙此番建议或许映射出法国自身隐秘的战略布局。力挺德国晋升为常任理事国之举,其目的在于增强欧盟整体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支持日本和印度,则可能是为了在亚太地区制衡中国的影响力。而支持巴西和非洲国家,可能是为了拉拢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安理会的改革必须谨慎进行,需要考虑各方利益,并在维护国际稳定与推动变革之间找到平衡。

中美的回应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在19日对芬兰的提议做出回应称:“总有人想着把俄罗斯踢出五常,但这是一件极其困难且无法实现的事情。”

与此同时,中国的态度同样引人注目。在G20外长会议上,中国外长王毅就联合国改革问题发表了看法。

他强调,任何改革都应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同时要通过广泛民主协商达成共识。王毅还特别指出,改革不应该设置人为时间表,而应该循序渐进。

这番表态体现了中国一贯的立场:支持改革,但反对激进变革。中国认为,安理会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各方利益,不能操之过急。

于德国和日本可能成为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中国的反应可以说是冷热不均。

就德国而言,中国的态度相对积极。中国领导人曾多次表示,支持德国在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这种支持背后可能有多重考虑。

一方面,中德关系近年来发展良好,经贸往来频繁;另一方面,支持德国可能被视为对欧盟整体影响力的认可,有助于推动多极化世界的形成。

但对日本的态度,中国则显得更为谨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一直是中日关系的痛点。

中国多次表示,日本必须正视历史,才能赢得邻国的信任。这实际上暗示了中国对日本入常的保留态度。

中国的这种差异化态度反映了其复杂的战略考量。支持德国可能被视为平衡美国影响力的一种手段,而对日本的态度则更多地受到地区政治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总体来看,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问题上,中国和美国均表现出了审慎的态度。双方都承认进行改革的重要性,但同时,两国也不愿目睹任何可能会实质上削弱自身利益的变化发生。

这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国在面对国际秩序变革时的普遍心态:既要顺应时代潮流,又要维护既得利益。

尽管中美两国的态度至关重要,但真正的改革还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共识。这要求所有国家,无论大小,都能够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有效的国际秩序贡献智慧和力量。

但是安理会的改革依旧面临着许多的苦难和阻碍。

安理会改革的困境

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呼吁早已不绝于耳,然而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与变革却寥寥无几。这种情况既揭示了国际政治生态的错综复杂,又深刻体现出推动改革进程中需跨越的重重障碍与挑战。

利益考量是阻碍安理会改革的最大障碍,现有的五个常任理事国自然不愿轻易放弃他们的特权地位。

否决权赋予了他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影响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例如,美国曾多次使用否决权来保护以色列免受安理会的谴责,而俄罗斯则利用否决权阻止了针对叙利亚政府的多项决议。

同时,那些希望成为新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印度和巴西,也在积极推动有利于自身的改革方案。

但是这又引发了地区平衡的问题。非洲国家也要求至少获得两个常任理事国席位,以弥补长期以来的代表性不足。

根据联合国宪章,任何修改都需要得到安理会全体成员的同意,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然后还需要联大三分之二成员国的批准。这意味着,即使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就足以阻止整个改革进程。

安理会改革不仅涉及席位分配,还关系到决策机制、工作方法等多个方面。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引发激烈争论。

例如,如果扩大常任理事国席位,新成员是否应该享有否决权?如果限制否决权的使用,在哪些情况下应该适用?这些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如何确保安理会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危机,是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结语

改革之路注定漫长而曲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努力。相反,正是因为困难重重,我们才更需要保持对话、增进理解、寻求共识。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思维,我们才能逐步推动联合国安理会的变革,使之更好地服务于21世纪的国际社会,应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复杂挑战。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个更具代表性、更有效率的安理会不仅是可取的,更是必要的。

虽然前路艰险,但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继续推进这一重要的改革进程。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2024年9月20日——芬兰总统呼吁把俄罗斯踢出“五常”,美国务院:整点现实的

参考消息2023年12月28日——俄罗斯表态:支持印度“入常”

王毅:安理会改革应增加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

1 阅读: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