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诗解析|苏轼系列四十四:《又赠老谦》(一作《赠僧思谊》)

东方青牛君 2025-02-15 18:39:44

大家好!我是青牛君,热爱中国茶,倾心传世品。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原诗/写作背景/注释及大意

原 诗

《又赠老谦》

苏轼(宋)

泻汤旧得茶三昧,觅句近窥诗一斑。1

清夜漫漫困搜搅,斋肠那得许坚顽。2

苏轼画像

写作背景

本诗约作于元佑五年-六年(公元1090-1091年)。苏轼时任杭州知州,年54-55岁。

苏轼第一次外放,即在杭州做了四年通判(1071-1074年)。元佑四年(1089年),经历了新党“乌台诗案”极限打压、旧党重新上台排挤不容后,苏轼再次要求外放,以龙图阁大学士知任杭州(1089-1091年)。

1089年12月,苏轼到西湖葛岭群星寺游览。身在南屏净慈寺的谦师,一早便启程赶到北山,为苏轼一展点茶三昧手。苏轼感动之下,作《送南屏谦师并引》(青牛君曾解析此诗,有兴趣者请查看)相赠。或许是谦师高超的点茶技艺让苏轼难以忘怀,或许是苏轼在谦师的“茶三昧”中于佛法有所领悟,在得到谦师的诗句或诗作后,再思谦师之情,遂作本诗《又赠老谦》(一作《赠僧思谊》)。

20凤来朝 荣获“国际美味奖”最高评级

谦师,青牛君认为应为南屏梵臻(?-1103年),原名有臻,道号南屏,谥号“实相法师”。著有《释十类》、《诸文类集》等多部著作,为宋代高僧。与苏轼交好。

注释及大意

1、泻汤旧得茶三昧,觅句近窥诗一斑。

泻汤:此处代指点茶。谦师点茶可谓出神入化,被时人称为“点茶三昧手”。苏轼在《送南屏谦师并引》中说“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三昧:来源于梵语“samadhi”,意为止息静心,为佛家重要修行之法。茶三昧:指能够将调膏、注水、击拂三者完美结合,让茶汤点出奇佳效果的高妙技法。觅句:指创作构思、寻觅诗句。窥诗一斑:应化自“管中窥豹”。

本句大意:昔日曾目睹谦师点茶时出神入化,深得茶之精髓真味;近来又读到他的诗句,深感谦师又寻到了诗歌的真谛。

2、清夜漫漫困搜搅,斋肠那得许坚顽。

搜搅:一作“披览”。斋肠:此处代指谦师。那得:怎会,怎得。许:如此。坚顽:犹顽强坚定。“坚”一作“悭”。

凤来朝 茶汤实拍

我是青牛君,倾心打造传世茶品。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祝各位读者生活精彩,梦想实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