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发展当下正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增长持续,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马东平在今年两会提交了人口发展问题提案
生育率持续下降主要受八大因素影响
马东平经过调研发现,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主要受八大因素影响:
1、婚育观念改变;
2、“不想生”现象突出;
3、生活压力增大;
4、“不敢生”焦虑未减;
5、生育能力不足;
6、“生不出”人群增加;
7、婚育年龄推迟;
8、“生不好”问题凸显。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认为,要改善我国生育率持续下降现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应多措并举培育新型婚育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齐家’是重要且积极的文化理念。但近些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婚不育”似乎成了被传染的“潮流”。
马东平表示,共建共享、男女平等、代际和谐的新型家庭文化,才是推动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主流文化,因而应动员并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营造浓厚的新型婚育文化氛围。如媒体应更多聚焦于美满家庭、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宣传报道,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多提供加强婚恋咨询服务的平台,各地应积极出台政策反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俗,树立文明婚俗等。
马东平在调研中发现,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也是导致女性生育意愿降低的突出因素。
马东平建议,应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提升夫妻共同照顾的价值,使妇女对生育的想法从被动的义务观转换成主动的期待。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已婚女性劳动权益的保护并健全生育保障制度。
马东平委员认为,应具体在以下五方面下功夫
1、不断创新女职工权益保护机制,探索社会专项基金补偿女性的生育价值,减轻用人单位对女职工生育成本的负担。
2、在健全生育保障制度方面,应做好生育保险政策扩容,在产假和生育津贴基础上,加入哺乳假、父育假、父育津贴、父母假;
3、建立生育保护体系,做好生育保障、健康(劳动)保护、就业保护与非歧视之间的政策连接;
4、加快生育政策改革的力度和速度,缩小城乡、地区间的生育政策差别;
5、改善公共医疗服务,通过健全优质的妇幼医疗服务体系,打消育龄人群在生儿育女期间的医疗后顾之忧。
马东平认为,倡导新型婚育文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首先要加强对适龄人群婚恋观、家庭观的教育引导,大力倡导适龄适育、夫妻共担养育责任等婚育新理念。
其次,则需要出台与之相匹配的政策作为保障。特别是当前,针对婚育适龄人群生存压力大、结婚成本高、育儿开销大、家庭负担重、女性工作家庭难平衡等婚育路上大大小小的‘拦路虎’,亟待实施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释放政策红利,才能促进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显著降低,使老百姓享受婚恋育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