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00后整顿职场:为什么越考核业绩越差?这3个管理陷阱你中了几个

油盐记 2025-04-13 12:12:36

绩效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做绩效考核,你信吗?

“最近部门开年会,总监又强调今年要严抓KPI指标,每月一考核、季度一排名、年中一评估…听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隔壁部门却说他们老大从不搞这套,团队业绩反而年年领先。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这是一位读者的困惑。绩效考核这个话题确实让很多人又爱又恨。一方面,没有考核标准,团队容易散漫;另一方面,过度考核又容易让员工陷入”完成指标”而非”创造价值”的误区。

今天就来聊聊绩效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做绩效考核,到底是理想主义,还是真有其道?

传统绩效管理的三大陷阱1. 数字崇拜症

很多公司的绩效考核,本质上是”以数字管人”。KPI、OKR、BSC…一系列花里胡哨的指标体系背后,往往只关注”有没有完成数字”,而忽略了”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当KPI变成唯一指挥棒,聪明的员工自然会想方设法”达标”,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一个销售可能为了完成指标,推销客户并不需要的产品;一个产品经理可能为了上线数量,牺牲产品质量快速迭代。

2. 短视近利症

季度考核、年终评估,让管理者和员工都容易陷入短期思维。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往往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见效。

曾经有一家科技公司月度考核研发团队的代码行数,结果开发人员开始疯狂”堆代码”,系统冗余度飙升,后期维护成本暴增。为了短期指标,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 关系凌驾绩效症

再完美的考核制度,也逃不过”人治”的魔咒。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员工认为绩效考核结果与领导关系直接相关,而不完全取决于实际工作表现。

绩效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绩效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取消考核,而是将考核融入日常,实现”不考核的考核”。具体该怎么做?

1. 从KPI转向价值观驱动

真正优秀的组织,核心竞争力来自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员工不是被KPI驱动,而是被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驱动。

比如亚马逊的”客户至上”、Google的”不作恶”,这些价值观深入每位员工的DNA,自然会指导他们的日常决策和行为,无需繁琐的考核指标。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盯着员工完成指标,而是确保团队明白”我们为什么而战”,当目标一致,自驱力自然产生。

2. 从”考核”转向”辅导”

传统绩效考核像是期末考试,而高阶绩效管理更像是日常辅导。

华为的”师徒制”就是典型案例,资深员工全程辅导新人,定期复盘,及时纠偏。这种模式下,绩效提升是日常工作的自然结果,而非考核的主要目的。

记住,最好的绩效管理是帮助员工成长,而不是评判员工表现。当你把精力从”评判”转向”赋能”,团队的整体表现自然会提升。

3. 从”单向考核”转向”双向反馈”

优秀的组织会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员工不仅被考核,也有机会评价管理者和组织。

谷歌每周进行”TGIF”(Thank God It’s Friday)会议,员工可以直接向高管提问和反馈。这种机制确保了信息的双向流动,管理者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实现”不考核的考核”,你需要做什么?

作为管理者,如何实现这种高境界的绩效管理?

建立信任文化:没有信任,一切都是空谈。管理者首先要相信员工会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

明确期望值:虽然不设具体KPI,但对工作质量和标准的期望必须清晰透明。

实时反馈:不等到季度末、年终才谈绩效,而是融入日常沟通中,问题出现马上纠正。

奖惩分明:即使不做正式考核,也要有明确的奖惩机制,优秀者得到肯定,表现不佳者得到辅导或调整。

系统赋能:将培训、辅导、资源支持融入日常管理,帮助员工持续成长。

你可能会问,真的有公司做到了吗?

确实有。

Netflix就几乎没有正式的绩效考核流程,而是通过”自由与责任”的文化,以及持续的反馈和高薪资保留人才。

他们的理念是:招聘最优秀的人,给予他们最大的自由,同时设定最高的期望值。

绩效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考核变得更复杂,而是让考核变得近乎”无形”,融入组织的日常运作和文化中。

你在公司经历过怎样的绩效考核?哪种方式让你感觉更有动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祝大家职场顺心,事业有成,不加班,不内卷。

记得点赞、收藏、分享,一键三连支持我继续创作更多职场干货!

往期推荐:

离职后是否可以全额提取公积金?这些条件你必须知道!

职场老实人必学:如何通过“三个不怕三个敢于”避免被欺负

如何从底层杀出?五个秘诀帮助您做到这一点!

真的想成为优秀员工,就少做这五件事

最后下班的人先离职,原因是什么?​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