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3440字,阅读时长大约8分钟
前言话说清朝末年,紫禁城里的日子并不好过。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逃,那场面,简直比电视剧里还要惊心动魄。
但你知道吗?就是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清朝竟然还撑了将近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初才彻底灭亡。这背后的原因,可不仅仅是运气那么简单。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聊,为什么清朝可以撑到20世纪才灭亡~
急于“现代化”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说为什么清朝可以撑到20世纪才灭亡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下清朝为什么灭亡吧~
清朝这段历史的变化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从满洲-清初、盛清以及晚清的差别几乎像是三个不同的朝代一样。想想几十年前,满洲还是一帮子部落模样,结果清朝愣是把政权给稳稳当当地立起来了!那些满清的皇上们,算是把古代中国皇帝那套管理制度给吃透了。
说白了,就是皇上怎么靠着一帮官员,把这么大个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的。
从1800年开始,清朝就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比如军机处体制的规范化、政府开支的压缩、士绅权力的上升,还有通过征募乡勇和组织团练来对抗白莲教起义。同时,像包世臣、洪亮吉、魏源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也逐渐兴起。
不过,这种思路并不是后人所期望的。想象一下,21世纪的网民可能会希望清朝政府加强集权,推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自己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但事实上,清朝政府当时根本没有所谓的“现代化蓝图”。
换句话说,连到清朝末期甚至现在,也没有人能确切知道一个政府该怎么做才能顺利走向现代化~
如果不强化集权,至少少犯错,这也是清朝能够挺过太平天国战争的原因之一。想想看,稍微有点不慎,到了1860年左右,中国可能就分裂成三四个国家了。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清政府不得不将一些权力下放给地方,尤其是让士绅组织团练,自己筹集军费。这种“下放权力”虽然看起来像是饮鸩止渴,但至少避免了当时“渴死”的命运。
相比那些早期也下放权力的王朝,清朝有一个优势——它拥有关税这块稳定的收入来源,确保了中央财政不会太过困窘。要是只是想拖延一下,清朝完全可以维持下去。毕竟,哪个外敌能真的彻底灭掉清朝呢?而当时的革命党,基本上就是个笑话。
讽刺的是,清朝的灭亡恰恰是因为它开始急于“现代化”。比如,大力推动新政,结果中央财政投进去的还不够,怎么办?就让地方自己想办法筹钱。
实行地方自治,结果士绅通过谘议局把地方新政给控制了;搞宪政,结果大家知道了宪政的概念,明白了除了皇帝之外,国家还有其他的制度;推行新教育,废除科举,士人逐渐离心;加强国防,建铁路,筹建新军,最后就爆发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
下面我们就进入正题了,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是站在这个角度看的,就是把清朝当成一个人来看,什么样的人会长寿?什么样的人活得久?我的答案是拳头硬和脸皮厚,而清朝正是如此~
拳头必须得硬从阶级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封建王朝,无论是三皇五帝,还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都属于剥削阶级,都站在广大的劳苦大众的对立面。
那既然有压迫就一定会有反抗,理性的封建统治者应该在暴动之前积累足够的力量进行镇压,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封建统治的核心就是暴力,而暴力的支撑点在于军队,而军队又需要资金来养活。这很简单,一个精明的统治者会明白,要想维持暴力机器的运转,必须靠官僚体制从民众中榨取财富。
奥斯曼帝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的苏丹们非常清楚自己的统治根基在哪里——军队,所以他们的治国方针也很简单:“让军人发财,其他的事情不管。”他们甚至不需要庞大的官僚机构,而是采用了包税制,只要税收上来了,军队就能得到养活。虽然这种做法看起来有点粗糙,但奥斯曼帝国却存在了六百年。
遗憾的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很多中国的皇帝始终没有理解。
其中一个原因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虽然大部分封建朝代都是外表儒雅,内里却是法治化的,但儒家的价值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许多皇帝会轻易相信一种貌似正确但实则空洞的说辞——“天子,德者居之”。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被士大夫的思想影响,觉得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来源于“德行”,而这些“德行”又是由士大夫来评判的。因此,朝廷内外常常流行一些政治口号,比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社稷为重,君为轻”,以及“王与大夫共天下”之类。
长此以往,皇帝们越来越相信自己必须依赖士大夫来维持统治,结果导致了“让士大夫发财,其他的事不用管”的局面。
然而,这样的做法对最高统治者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官僚机构的存在,本质上是为了支持暴力机器的运转,一旦官僚集团吸走了太多财富,甚至侵吞了国家资源,官僚体系就会失去它本该有的功能。官僚并不掌握暴力力量,而且他们的忠诚度往往是值得怀疑的。
所谓的“基本盘”,指的是那些可以无条件忠诚于统治者、具有暴力优势的力量,这些力量绝不是文官群体。
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清朝的皇帝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阶级因素,但他们通过自己的民族背景,反而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清朝的入关之初,面对着极大的安全压力,他们始终在努力加强并扩大自己的军事基础,尤其是依靠“八旗”这个群体。
这个群体虽然经历了许多腐化变形,但始终是清朝政权的坚实后盾。因为清朝的皇帝深知,在危急关头,能真正舍命相助的,不是那些文官,而是这些血脉相连、忠诚度高的老兄弟。即便他们已经腐朽不堪,已经无法再征战沙场,但他们依然会坚定站在皇帝这一边,和那些没有深厚根基的新附庸是无法比拟的。
历史上东晋时期的苻坚,选择了依赖新任命的官员和将领,结果把自己的亲族和旧部都派到各地,造成了军心涣散,最终导致了亡国的结局。
这种历史教训,清朝的皇帝牢记在心,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始终坚持维护八旗的存在,即使这一制度早已严重变形。
实际上,八旗军不仅仅是一个暴力工具,它的存在也有更深远的意义。由于八旗的存在,汉人官僚从始至终都未能完全掌控清朝的政权机器,皇帝始终拥有一套独立于官僚系统的统治手段。这使得清朝能够做到明朝做不到的改革,解决了明朝难以解决的财政问题。
明朝灭亡时,国库已经空虚,清朝却仍能屡创新高,甚至在许多方面比明朝要好。根本原因就在于,清朝皇帝有一个稳固的“基本盘”支撑着,始终没有被官僚机构所左右,最终成功稳住了政权。
脸皮必须得厚历史上的其他朝代的很多皇帝都很在意自己的名声,都希望自己留下的是“仁君”的名声。然而,清朝就完全不在意这些,因为它的合法性本来就受到了很多质疑。合法性低了还能低到哪里去呢?
回想明末的农民起义,崇祯皇帝在“剿抚不定”上反复摇摆,一会儿要镇压,一会儿又想安抚。这种犹豫不决严重影响了镇压的效果。崇祯的顾虑之一,就是担心失去“元气”,也就是担心杀了起义军后,百姓会减少,国家就会损失活力。
但清朝完全没有这个顾虑,根本没在乎“元气”啥事。清朝把国家和政权看得很清楚——如果威胁到政权的,就必须清除,至于人民嘛,根本不在乎。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清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爱屠城的大一统政权。清朝的政府在打击反抗时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因为他们根本不觉得“人民”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政权不稳,国家就不存在;他们就像是住在别人房子里的过客,只要自己过得舒心,根本不在乎是否透支了主人的资源,反正随时可能搬走。
所以,清朝能出现像曾国藩这种“极品”人物。他的理论是:人是所有叛乱的根源,把人消灭了,就没有反叛了。虽然这听起来极端,但在清朝统治下,居然能被执行,并且效果还真不错。事实证明,人确实是麻烦的源头,真要是都处理掉了,反叛就没了。
另外,清朝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束缚,导致他们在治理上非常灵活。儒家士大夫的影响力比较小,所以儒家思想对清朝皇帝的压力不大。加上他们把国家和政权分开来看,清朝的统治者在卖国、签约时心态更为轻松。
唐朝丢了西域,被后代讽刺了几百年;宋朝对金朝称臣,也被骂了几百年。但清朝丢了香港、辽东、台湾、外库页、甚至新疆、东北、蒙古、西藏和滇西,赔给了英法、日本、沙俄、八国联军,结果呢?似乎并没影响到清朝的统治。
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政权是他们的账户,国家则是账户里的财产。只要不把账户销了,财产多少不重要,这种心态让清朝在对外政策上拥有极大的灵活性。想想看,如果明朝当时有这种态度,能不能避免和后金的死磕呢?
正是这种灵活性,帮助清朝在鸦片战争后坚持了整整七十年,没被列强抛弃。
老达子说其实说白了,大清做的所有事基本上都是功利主义的,根本不考虑其他东西。毕竟存在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存在~
会卖国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