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追赶”转向”标准引领”,上汽不仅懂车,更懂消费者

楚佑泽说车 2025-04-12 16:57:15

“遥遥领先”的争议声浪还未平息,汽车圈又冒出了“更懂你”的口号。懂车是基本功,那摸透消费者的心思,真的能成为车企决胜未来的关键吗?

当冰冷的钢铁机器被赋予情感的温度,当驾驶座不再只是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连接,汽车,会进化成什么?是更贴心的管家,还是更精明的监视者?或许,关于汽车的想象力,我们才刚刚开始。

黄浦江畔,上汽集团用一场名为“懂车更懂你”的发布会,试图给出他们的答案。65年的积淀,从凤凰牌轿车到智电转型的宣言,上汽的每一次转身,都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时代脉搏。这一次,他们想做的,似乎不仅仅是造车,而是造一种全新的“人·车·生活”关系。

发布会现场,新管理团队的亮相,合作伙伴的站台,都预示着上汽正在构建一个庞大的“汽车+”生态圈。内家拳、外家拳、组合拳,三套拳法,看似眼花缭乱,实则指向一个核心——在智能汽车时代,如何重新定义汽车的价值坐标?

“懂车更懂你”,这句口号,并非简单的营销噱头,而是对传统汽车工业思维模式的一次颠覆。过去,车企更像一个高高在上的 “工程师”,用自己的理解去定义产品。而现在,上汽想做的,是把用户变成“合伙人”,让需求驱动研发,用数据反哺设计。

想象一下,当你坐进车内,它会根据你的日程自动切换工作模式或者家庭模式,座椅会根据你的健康数据动态调节,甚至车漆的颜色,也会根据你当天的穿搭风格给出建议。汽车不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个能够感知你情绪,理解你需求,甚至替你做出选择的智能伙伴。

这听起来很美好,不是吗?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真的准备好,把如此多的个人信息,交付给一辆汽车了吗?

关于数据隐私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当汽车与手机生态深度融合,用户的音乐偏好、通勤路线、甚至情绪波动,都会被记录、分析,最终转化为座舱的主动服务。这背后,是海量数据的积累与挖掘。这些数据,会被如何使用?会被如何保护?又会被如何共享?

在智能化浪潮下,安全,已经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不怕撞、不会撞”,更是数据安全、信息安全、隐私安全的综合考量。上汽提出的“整车安全3.0发展战略”,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通过固态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系统与车身结构的协同进化,构建一个覆盖物理安全、化学安全、数据安全的立体防护体系。

然而,安全并非一劳永逸。随着智能汽车功能的日益复杂,安全漏洞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如何应对潜在的网络攻击,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是所有车企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除了安全,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是个性化。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对于汽车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如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上汽的做法是,打造一个线上用户调研平台,实时捕获千万级需求数据,让每辆车在研发初期,就注入用户画像。

这种“用户共创”的模式,听起来很理想,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筛选有效信息,如何平衡不同用户的需求,如何将个性化需求转化为可量化的设计参数,都需要车企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产品定义能力。

更进一步,上汽还提出了“科技平权”与“体验特权”的理念,试图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价值坐标。 科技平权,意味着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体验特权,则是在此基础上,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体验。

这种理念,体现在设计上,就是将用户需求数据转化为造型语言的数字孪生系统。由布加迪威龙超级跑车缔造者约瑟夫·卡班操刀设计的荣威概念车,正是这一理念的具象化体现。它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延伸,是设计师与用户共同创造的艺术品。

要实现这些愿景,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在发布会上,上汽展示了他们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三套拳法”——内家拳、外家拳、组合拳。

内家拳,指的是组织变革。通过整合乘用车、国际公司、研发总院与零束科技,构建一个从技术研发到全球市场的垂直穿透力。这种打破部门墙的“超级大脑”架构,可以有效缩短研发周期,提升迭代速度,让上汽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

外家拳,指的是开放生态。与华为共建智能驾驶实验室、联合地平线开发域控制器芯片、携手OPPO探索车机互联,这种“珍珠链”式的合作模式,既保持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又吸收了跨界创新的能量。

其中,与大疆合作的无人机-汽车互联系统,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它开创了“低空经济+智能交通”的全新场景,预示着汽车将突破地面移动工具的物理边界。

组合拳,指的是全球化发展。坚持“全球+本土”的Glocal战略,利用市场先发优势,不断扩大海外版图,持续输出“中国智造”。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推出个性化、智慧化的产品方案,真正做到“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

从产品输出到全球标准制定的跨越,是上汽全球化战略的最终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在智能网联、电池安全、数据合规等领域建立话语权,让“中国汽车标准成为世界语”。

然而,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车企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封锁、以及文化差异等。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何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需要上汽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布会上,上汽还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拥抱新势力”。这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开放合作,更是国有车企对自身使命的重新定位。他们希望成为托起创新珍珠的盘子,成为串联技术明珠的金线,展现出与新兴势力完全不同的价值逻辑。

这种“国家队”的担当,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计划在2027年量产首款固态电池,并整合中科院物理所、宁德时代等产学研力量,搭建中国动力电池的“诺亚方舟”。

固态电池,被认为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形态。它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寿命长等优点,是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焦虑和安全问题的关键。如果上汽能够率先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无疑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上汽的“懂车更懂你”战略,真的能够成功吗?

这很难给出 однозначный ответ. 智能汽车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技术瓶颈、安全风险、伦理争议、以及市场竞争,都可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上汽的尝试,无疑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他们不再仅仅关注技术参数,而是开始关注用户需求,关注用户体验,关注人与车的关系。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或许才是智能汽车的未来。

当然,要真正实现“懂车更懂你”,还需要更多的努力。需要更加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需要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需要更加开放的合作生态,更需要我们对数据隐私的重视。

汽车,不仅仅是钢铁和芯片的组合,更是 human intelligence 和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融合。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用户的需求,才能创造出真正“懂你”的汽车。

回顾这场发布会,上汽集团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技术实力,更是对未来汽车的 vision. 他们试图用“懂车更懂你”的理念,打破传统汽车的边界,将汽车打造成一个更加智能、更加个性化、更加人性化的伙伴。

这是否能够成功,还有待  的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1-4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294万辆,同比增长32.3%。其中,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智能汽车,并对智能汽车的功能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品牌的出口量也在快速增长。2024年1-4月,汽车出口量达到182.7万辆,同比增长33.4%。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增长更为迅猛,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大亮点。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而上汽集团,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头羊,正在积极拥抱变革,引领行业发展。

“懂车更懂你”,或许不仅仅是上汽的口号,更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方向。在新一轮的汽车革命中,中国汽车,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0 阅读:2

楚佑泽说车

简介:楚佑泽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