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高管的“依赖论”,想要的就是与众不同?

汽车网评 2025-03-27 16:04:18

2025年3月26日,梅赛德斯-奔驰自动驾驶业务高管乔治·马辛在柏林行业会议上发出警告,称欧洲车企因过度依赖中美技术而陷入风险,并呼吁欧洲加强自主创新。这番言论看似忧患意识浓厚,却暴露了奔驰在技术路线上的矛盾性,既无法摆脱对中国技术的依赖,又未能构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反观奥迪、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其与中国企业的深度合作正成为转型破局的关键路径。

合作是技术迭代的必然选择

马辛的“依赖论”直指欧洲在AI芯片、云计算等领域的短板,但这一现象并非欧洲独有,而是全球技术分工的必然结果。以大众为例,其因软件研发受挫转而与地平线合作,推动ID.家族智驾系统落地中国市场;奥迪则通过引入Momenta的ADAS技术,提升本土化竞争力。宝马更是在沈阳建立全球最大研发中心,联合中国团队开发新一代智能座舱。

这种合作本质上是技术互补:欧洲车企提供机械工程积淀,中国企业贡献算法与算力优势。例如,大众与地平线联合开发的L2+级智驾系统,算力较上一代提升4倍,成本却降低30%。正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曾经指出的,闭门造车的时代早已结束,合作是保持竞争力的唯一路径。

中国车企的“自主”进阶,是合作共赢的最好证明

中国车企的崛起,恰恰证明了所谓的“依赖”与“自主”并非对立。比亚迪通过自研刀片电池与e平台3.0,打破日韩对动力电池的垄断;蔚来依托全栈自研的NAD系统,实现高速领航功能覆盖全国95%路段。更关键的是,中国车企已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定义市场,华为ADS 3.0、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等技术输出给传统豪华车企,反向赋能其智能化转型。

这种角色转换的背后,是中国每年超过1.5万亿元的研发投入(占GDP 2.4%)与全球最大智能汽车应用场景的支撑。2024年,中国自动驾驶专利数量占全球43%,远超美国的29%。正如波士顿咨询报告指出所言,中国正从技术消费者转变为技术生产者,全球汽车产业链权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偏移,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自主车企从追随者变成引领者。

奔驰与其警惕行业,不如多在意自己

马辛的焦虑,本质是奔驰技术路线失败的投射。作为最早布局电动化的豪华品牌,奔驰却陷入老生常谈的泥潭。新能源浪潮之下,2024年奔驰在华新能源渗透率仅3%,远低于行业40%的平均水平。MB.OS系统多次推迟发布,高阶智驾仅限旗舰车型,与华为、小鹏的全栈能力差距显著,虽投资Momenta,但核心算法仍依赖外包,未能形成技术闭环。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战略摇摆,一边抱怨依赖中美技术,一边为降低成本缩减研发投入,资料显示,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5%,一边高喊本土化,却在中国市场裁员15%,削弱技术响应能力。这种既要又要的矛盾心态,只能说作为百年大厂实属让人啼笑皆非。

汽车网评:合作不是原罪,封闭才是危机,马辛口中的依赖,实则是奔驰对自身无能的辩解。即便是同为欧洲大陆上的车企,奥迪凭借PPE平台与智己联合开发纯电车型、大众和小鹏合作,奔驰却始终在自怨自艾。历史早已证明,汽车产业的进步从来依靠开放与合作。

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下,拒绝合作者终将被时代抛弃,正如《经济学人》所言,未来的赢家不属于最封闭的企业,而属于最懂协同创新的玩家。奔驰若继续沉溺于依赖焦虑,下一个被淘汰的会是谁,不言而喻。

0 阅读:3

汽车网评

简介:国内车联网实时平台,专注汽车新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