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九子夺嫡?这场皇室内斗持续了十余年,九位皇子明争暗斗,终致胤禛夺得大统。而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厮杀中,康熙的十二阿哥胤祹手握重兵,却始终保持中立。他又是如何做到安然度过这场风波的呢?
一位心仪储君却失手错失的恩宠之子1674年,年仅2岁的胤礽被康熙封为太子。这个决定源于康熙对胤礽生母赫舍里氏的思念与宠爱。康熙深深怀念这位早逝的愛妻,二儿子胤礽便成了他倾注所有哀思和宠爱的对象。
然而父爱与君王鉴选储君的严谨眼光难以两全。34年的太子生涯并未使胤礽获得信任,反而成了诟病他的把柄。1712年,康熙第一次废黜胤礽太子之位。
这一惊天震撼的决定无疑打开了其他皇子觊觎这一宝座的大门。一时间兄弟阋墙,争夺不止。其中最为积极的要数大阿哥胤禔。这位兄长聪慧过人,自恃才能出众。一心觊觎储君之位的他屡次找机会向康熙逼宫,意图取代胤礽。然而过于积极反而引起父皇反感,康熙直接将胤禔排除在立储范围之外。
一年后,康熙重新立胤礽为太子,妄图给这个心仪的儿子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然而失而复得的太子之位并未使胤礽长进,反而因其结党营私而再次被废。至此,这位恩宠有加的储君再无翻身机会。
九子参与竞逐,四阿哥终获桂冠胤礽的双重废黜无疑成了其他皇子竞相觊觎这一储君宝座的催化剂。兄弟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让这场皇位竞逐愈演愈烈,终成疯狂。
在多年的较量中,老八胤禩与老四胤禛。八阿哥深得康熙信任,曾一度成为心仪的皇储人选;四阿哥则凭借自己的聪慧和手腕逐渐在朝堂中崭露头角。两派你来我往,争得难解难分。
1722年,康熙驾崩,四阿哥胤禛终于在酣畅淋漓的角逐中胜出,成为九子夺嫡的终极赢家。
然而可以想见,在这漫长的十几年里,诸皇子之间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哪怕最终的赢家登基称帝,也难免要清算曾经的竞争对手。果然,胤禛以雍正之名继位后,先前参与竞逐的皇子无一幸免,全部被监禁至死。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争斗终于落下帷幕,收场清算了所有失败者。
十二阿哥独善其身的生存之道然而在这场你死我活的互害中,还有一位手握重兵的皇子安然度过。他便是十二阿哥胤祹。
为何九子齐上阵夺权,唯独胤祹独善其身?
一位抚育有方的姑母为师
要了解胤祹的出身,我们需要回到他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时期。生母万琉哈氏地位不高,作为定嫔难以独自抚养皇子。因此,胤祹被送到了作为康熙师长的苏麻喇姑身边托养。
苏麻喇姑早年就跟随孝庄太后左右,可以说是目睹康熙从婴儿长到君主的全过程。因此她对宫廷政治的复杂惯有深刻体会。她不屑与人明争暗斗,更看轻权势金银。因此抚育长大的胤祹深受影响,不为权势所动,亦学会淡然处世。
正是这位抚育有方的姑母,奠定了胤祹中庸稳重的性情,使他有别于其他皇子般张牙舞爪地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苏麻喇姑的教导,使胤祹从小就看清了权力斗争的真面目,明白安分守己的道理。
两次废黜太子让皇子们嗅到夺权的希望,九子遂齐上阵夺权。然而浴血厮杀的宫廷政治斗争并不适合胤祹这类性格的皇子。抚育他长大的苏麻喇姑,使他免于被权力的欲望冲昏头脑,学会在乱世风暴中明哲保身。
得天独厚的中立者身份不仅如此,时任重兵统帅的胤祹,还得天独厚地拥有中立者的名正言顺的身份。这为他独善其身、两边不得罪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作为皇子中军事实力最强的一位,无论四阿哥胤禛还是八阿哥胤禩都极力拉拢,企图纳入自己一党。能拉拢到这样一位手握重兵的皇子无疑于夺嫡之战大有裨益。因此两派都对胤祹爱护有加,生怕他投向对方。
然而胤祹不为所动,始终保持中立。如此中立的立场,正是他独善其身的关键。胤禛和胤禩都不会招惹一个手握重兵的中立皇子,生怕他倒向对手一方。于是两党势力也都容忍甚至维护胤祹这一中立力量的存在。
正是这得天独厚的中立者身份,让胤祹可以安然度过这场朝野纷争,避免像其他皇子一样英年早逝。
稳重中庸的处世之道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胤祹本人稳重中庸的性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1722年胤禛夺权登基为帝后,理所当然要针对其他皇子进行清算。就连最终没有参与竞争的三阿哥也难逃一死。唯独胤祹在层层审视后安然无恙。
这正是他中庸稳重的处世哲学取得的成果。一位不为权利所惑、稳重中庸的皇子,一位手握重兵却不趁机投靠任何一派的中立者,自然会比其他卷入乱局的兄弟更受君王倚重。他的위엄和能力足以制衡皇权,又从不趁势谋逆,正是雍正所需要的盟友。
正是这般处世之道,这般明哲保身的手段,让十二阿哥得以从这场皇室内斗中安然脱身,不但性命无恙,还继续为帝王所重用,直至老死。
结语人生在世,不必非要与人争高低。稳重中庸,明哲保身,终究会使人生得安详。胤祹的一生最好诠释了这句箴言。他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乱世风口浪尖,只要内心足够坚定,仍可以在风浪中化险为夷,终成生命的胜利者。
胤礽与胤祹,两位皇子的对比何其明显。一位童年登基,恩宠有加却功败垂成;一位世系低微,在乱世中安然独善其身。兴许生而为皇胤并不一定是幸事,真正的快乐永远建立在内心,而非外在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