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谁还记得《再见爱人》是个离婚综艺?
不管看没看过,“熏鸡事变”和“哄麦琳大戏”倒是门清。
因为麦琳人物之典型、行为之奇葩,以及牵制众人的杀伤力都是直观的冲击,带来得是病毒式传播。
此时,观众情绪浓度很高,带着怒意,口口相传,黑红的意义达到顶峰。
不过,麦琳不是这个节目第一个惹众怒的“疯女人”,她的前辈是第二季的张婉婷。
对此,节目制片人刘乐早有预判,她在节目开播前曾对所有嘉宾提过醒,网络舆情下会听到很多不友好的声音。
“这是一个常识,那些第一时间就涌到你面前来的声音一般都不是理性的声音。而那些真正有独立分析能力、愿意去理解去思考的这些人不会这么快留言,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喜欢在网上发言。”
这是节目制片人给嘉宾打得预防针,让他们有心理准备。
也变相给观众提醒,别看得太上头,免得被情绪裹挟失去理智。
但是节目想要爆火就得激发大众情绪,冷静和理性只会让节目束之高阁。
(第一季充满文艺气质)
而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要是都聚焦于麦琳这类人,会从气愤到厌烦,最后眼不见为净不想看了。
所以节目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选中了麦琳这样的嘉宾,就是一场豪赌,高风险和高收益并行,背后操纵的人要把握度并非易事。
2
周四更新正片、周五更新抢鲜版、周六更新加更版,这三天的舆论是最疯狂的。
现在是平平无奇的周二,倒是可以冷静下来想想理性的部分,麦琳凭什么爆火?
她不是十恶不赦之人,也不是大反派,但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现实样本。
在普通人的生活里,经常可见的、以受害者姿态出现的、对他人进行细密难言的精神折磨的人。
他们可能是亲人、朋友或同事,一时半会儿你无法撕破脸,只能忍着,敢怒不敢言。
或者很多人,不知不觉成了节目里的葛夕,宁愿反思自己不够共情,也不去怀疑是对方真的有问题不配得到同情。
但是看节目,观众都是旁观者,置身事外就看得清又能骂得开。
此外,麦琳又像经典文学作品里被精心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类似于葛朗台、祥林嫂,大家讨论她相当于集体在做一场阅读理解。
麦琳就是太全面了,这人物饱和度一般编剧编排不了,比如喜欢给自己的加戏的杨子,在麦琳面前都得反思自己不能口无遮拦的多嘴。
多嘴一句“她要哭了”,麦琳就马上哭给他看,然后让所有人变成哄她的配角,围着她转。
扎根现实,又是高于日常生活的典型,麦琳不吸睛谁吸睛?
3
不过,我们还是少理性分析麦琳,因为她在节目中就是用感性打败理性的,节目外可别再让她得逞。
她骨子里是“欲望主导”的“感性冲动”之人,从心所欲,不管别人死活。
画像被画丑、李行亮没指她作为完美伴侣,都让她不舒服,她就是要闹,要人哄。
除了李行亮有责任去收拾烂摊子,其他两对嘉宾完全可以以“关我屁事”的心态洗洗睡。
但是他们四人都没有这么做,他们考虑到大家聚在一起参加节目就是一个整体,以大局为重让渡自己的不舒服来推进节目。
当然,其中人性少一点的杨子表达了不想安慰直接睡的想法,但他最终还是受牵连到凌晨四点多才睡。
这个时候节目组也失控了,没有去干预,像在做一场人性实验,任由发挥。
这让我想到了刘慈欣的《三体》。
如果把麦琳的哭闹当作“三体危机”,葛夕就像程心选择为了平息眼前的矛盾,劝李行亮道歉,自己也会全力宠她哄她。
黄圣依、刘爽、杨子这三人虽然没有葛夕那么圣母,但也基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
这对麦琳就毫无威慑力,她只会愈演愈烈,得寸进尺,用哭闹的兽性拿捏同行者的人性与理性。
(想睡不能睡的痛苦,谁懂)
这个时候“不择手段前进”的冷血维德或许才是解药,他做好失去人性和兽性的准备,威慑力是百分百。
简单的说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麦琳也许就能消停。
不过人性经不起考验,兽性更经不起,“与麦琳同行”,置身其中的人只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但别苛求置身事外的人理性看待,不然就是一场大型纵容,最终结果会如《三体》里的维德所说: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END——
有缘相见的人儿,关注我,一起看有意思有意义的影视综艺,在娱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