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网上浏览的信息时候,我偶然间看到了一组令人忍俊不禁的照片,这些照片是一位妈妈分享到网上的。
据说,有一位小朋友在写作业时,因为写字不够认真,被老师罚写“罗”字。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惩罚,一种枯燥无味的重复劳动。然而,这位小朋友却以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份“惩罚”变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之旅。他并没有机械地重复着“罗”字的书写,而是将这个字赋予了生命,让它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小人儿。这个小人儿瞪着两只圆圆的眼睛,好奇地东张西望,仿佛在探索着这个奇妙的世界。它的两条腿也不甘寂寞,时而小步前进,时而大步跨越,还不时回头张望,生怕被人发现。这个“罗”字小人儿,不仅调皮可爱,而且充满了生命力,仿佛真的从纸上跳了出来,与我们互动。
除了写“罗”字的小朋友外,还有另外两位小朋友的作品也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位小朋友在写“爸”字时,竟然将爸爸的精髓都描述了出来。他笔下的爸爸,一开始还一本正经、像模像样地坐着,但渐渐地就开始“坐”不住了。只见这位爸爸,伸着两只蜗牛般的眼睛往远处张望,仿佛在寻找着什么。接着风来了,爸爸的胡须随风飘动,他像跳舞般上下左右地甩着胡子,最后他咧着嘴、龇着牙一阵傻笑,露出两颗大门牙,显得既滑稽又可爱。这位小朋友笔下的“爸爸”,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让人忍俊不禁。
当孩子书写汉字时,偶尔会出现与标准字形大相径庭的“创意”作品,就比如上面那些。这往往令家长困惑和担忧:“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个笔画并不难啊,这会不会影响孩子对汉字的理解和以后对汉字的认知呢?”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与下面2个因素有关:
绘画意识的主导:孩子的书写兴趣最初源于涂鸦,他们习惯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当面对规范的汉字书写时,孩子可能会因为绘画意识的主导而“自由发挥”,导致字形变形。理解能力的局限:孩子刚开始学习汉字时,对字形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全面。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来书写汉字,导致字形与标准字形不符。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不理解汉字的意义,只是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在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