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发起讨伐商纣的牧野战役前,为鼓舞士气,周武王姬发举行了隆重的占卜仪式,没想到占卜结果是大凶。
愤怒的姜子牙火速赶来,一脚将龟壳踢碎,怒斥道:“枯骨死草,何知吉凶!”已经下定了决心的事情,应该九头牛都拉不回,怎么会因为负面暗示而功亏一篑呢?
实际上,倒霉事还不止这一样,姬发还遭遇了数次人天交战。
伐纣时,雷雨特别大。周武王的马被雷击中而死,连周公都心里没底了:“上天不保佑大周。”姜子牙说:“我们的君王拥有德行并且接受天命而伐纣,怎么会不被保佑呢!”
这场战争本就带着革新的力量。
过去神权至高无上,王权需要服从于神权,众多神灵的意志严重影响了王权,束缚了人的行为。
而西岐的革新者们认为,神权需要与王权结合,服务和支持王权。
周文王作《周易》,不就是取得了这种解释权吗?所以才有了“趋吉避凶”一说。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天命的解释权应该在天子,在人的手上。
这是一场人神之战,又怎能轻易预测?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改变。强大的诸侯要替代腐朽的天子。众多规则都迎来了改变,一个新的世界即将诞生。
当然这并非商周之间的唯一一次战争。
从公元前1101年史料记载的一次周攻商开始,到1046年牧野之战,至少在50年内,商周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过程艰难而曲折。
商纣王究竟做错了什么,会引发众多诸侯的反对,真是因为荒淫残暴吗?他武力值爆表,此前远征东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周武王为何敢于与其争锋?周武王是如何以弱胜强,最终在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的?
武王伐纣
商周的大厦即将倒塌。其中至少有三根重要的支柱已经撑不住了。
神权、继承制度和内外服制度。
首先说神权。
神权在商朝是至高无上的。商朝人崇尚鬼神,热衷于各种祭祀。
祭祀的品种繁多,包括日神、月神、星神等等,连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全都有神灵可供祭祀。
祭祀的规矩很多。商朝统治者设立了“周祭”之法,包括三种祭法,其中一种祭完就得用九十天,然后按其他两种祭法接着祭祀。基本上一年到头天天都在祭。祭祀的成本也很高,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便是青铜器、甲骨文、人祭等等。
而商朝统治者便全部听上天的,祭祀占卜是啥结果,就按这个结果办。
客观来说,在商朝之初,统治者以神明的旨意为旗帜,有助于将部落和人民团结起来,使商朝在初期得以快速发展。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多,神明意志过多就会渐渐束缚社会发展。就比如国家有重大活动,商朝统治者想怎么做,占卜出来结果是反的,你说他该咋办?但祭祀人员都在那呢,你违背占卜结果瞎整,就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特别是到后来,不少权臣都是“格于上帝”的祭祀人员,他们将神权和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对王权构成极大威胁。
所以越到后来,统治者们越烦祭祀。比如商王武乙就制作一个皮袋,在皮袋中装满血,然后高高挂起,朝天射它,称作“射天”。这么搞那些祭祀人员当然很不爽,后来武乙死了,祭祀人员宣称死因是他打猎时被晴天一道霹雳给劈死的。
当神权和王权出现冲突,彼此内耗时,统治者的权威就会受到动摇,对诸侯们的号召力必然会严重降低。
其次是继承制度。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这个制度或许是和商朝建国之初,战乱征伐不断,君主随时面临生命威胁有关。总之只要保证商朝香火不断就行。
但到了商朝中后期,国君的安全有了保障,寿命大大延长之后,这个继承制度就有点推不下去了。比如继承哥哥之位的弟弟死时,弟弟的儿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给哥哥的儿子,因此造成了兄弟之间,儿子之间为了夺嫡而内斗的乱象。
混乱从仲丁开始,一直持续到阳甲在位时期,共经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这个时期持续了近百年,对国家带来的破坏极为巨大,使得商朝贵族内部矛盾激化,大家各自经营属于自己的一摊子,越来越不听君主的招呼。
所以商朝国力严重削弱,国家衰落,诸侯莫朝。这就给了周朝可乘之机。
还有内外服制度。
这是商王驾驭臣子的一种办法。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内服,就是在商王自己的土地上,从本族人中选择大臣各司其职,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
而外服就是分封归顺商朝的部落领袖,承认他们的存在。
同样在初期,这种制度有助于让本族人实现抱团发展,做大做强,让王权得以巩固。
但这样做的缺点也很突出,它让商朝的贵族和附属部落之间出现隔阂,造成内外两张皮。因为缺乏联系和沟通,随着外服诸部落的发展壮大,商王几乎找不到怎么有效控制他们的办法。
这些方国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有些方国后期就直接与商朝处于战争状态。
种种迹象都表明,商的旧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要了,其统治根基已变得越来越弱。
九世之乱
到了商纣王这一代时,商朝已经处于崩溃边缘。
但商纣王没打算当咸鱼,他还想搏一搏。
所以说他残暴荒淫或许还是把他看扁了。
那酒池肉林、炮烙挖心、不敬神灵、大肆讨伐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这就是对商纣王政策加了一层消极滤镜而已。
所谓不敬神灵,只是减少神权对王权的束缚,给王权解绑;
炮烙挖心,那是尝试用法律来打压不听话的诸侯,可能有时候过于严厉;
大肆讨伐,只是为了消除蛮夷威胁,为国家争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此外为了强化对诸侯的控制,商纣王还将强势的外服诸侯召入朝堂,让其转为内服官员,从而架空诸侯。
有人认为商纣王太激进,手段太过强硬。其实在商朝中期,“武丁中兴”就是这么干的:
强调“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的君臣秩序,也就是说让臣子识相点,不要老抢商王的风头。
改革用人制度,改变过去盘庚“惟图任旧人共政”,只用旧贵族的模式,转而用人唯贤。“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改革祭祀制度,“黩予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缩减祭祀的规模。这就相当于削减祭祀人员的权力,从而让商王能好好做回主,不再被祭祀人员牵着鼻子走。
此外,武丁不断讨伐周边蛮夷,包括南面虎方、东面夷方﹑北面鬼方和羌方、周族等。通过武力迫使他们屈服,将他们纳入商朝的势力范围之内。可见周就是在武丁时期被征服的。这种征讨扩大了商朝的领土范围,并且掠夺了大量的奴隶财物,极大地促进了商朝的经济发展。
这样一比较,商纣王的改革,顶多只能算是对武丁改革措施的复制罢了,也算不得激进。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武丁的措施这么好,为什么没有长期实施下去呢?
因为武丁改革也并没有解决商朝的根本问题:讨伐蛮夷多了,虽然可以让国力增强,但一起出兵的诸侯获得的战果更多;不放心诸侯,让内服的贵族带兵讨伐吧,这些贵族也会尾大不掉;征服的部落多了,要想巩固与他们的关系,就只能继续将商朝的祭祀推广过去,这样神职人员的势力又得到了扩张的机会。
那有人会说:既然扩张会有这么多问题,那就不拓张了,谁都占不到好处。可问题是商王不扩张,诸侯还在不停扩张呢......
如果依照原先的规则发展下去,这些潜在的问题几乎无解,只会让商朝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
而商纣王不甘心商朝衰弱的事实,要重新恢复武丁的举措,那么就会将所有人都得罪一遍。
本来诸侯就已经十分强大,商纣王还要强行削弱,让这些诸侯站到对立面;神职人员的影响力和实力已经隐隐有超过商王的迹象,商纣王要削减祭祀,就会让他们更加侮蔑商纣王,让商纣王的权威在诸侯心中降至谷底;所谓任人唯贤,则造成商纣王和旧贵族彻底闹翻,现在商纣王能不能玩转商人都不好说了;而在如此危局之下,商纣王还要发起对蛮夷的讨伐,只会让商朝流尽最后一滴血。
诸多逆势操作,让商纣王被彻底孤立,成为了众矢之的。
商朝已经极为衰弱,可商纣王还非要用武丁的猛药,只会让商朝垮得更快。
商纣王
商朝不断衰弱的同时,周则在悄然崛起。
周之所以崛起,是因为构架开始有了改进。
《周本纪》中记载,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率氏族迁移到岐下后,就开始进行框架的改变。
周人起步晚,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所以改起来阻力要小很多。
让官员脱离血缘关系,不再只由周人担任,这样让周人和其他诸侯人民都有机会进入朝堂,增加了各方的沟通和联系。
缩减祭祀,将宗庙祭祀和家社祭祀整合起来,让祭祀体系上达贵族下至百姓。这样祭祀不再被神职人员所垄断,他们不再具备左右朝廷决策的实力。
这样周人就更具凝聚力,更具战斗力。
并且周人没有四面出击,而是还十分善于和周边部落搞好关系,羌方一直遭到商朝的严厉打压,但周人和他们形成联盟。周人还积极与商朝合作,让自己有安全发展的后方。这样周人就能腾出手来,一心西抗诸戎。
这些策略让周快速强大起来。
接任公亶父的季历武力值爆表。因为有了前期积累的实力,季历讨伐西戎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他带兵讨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打败始呼之戎,击破翳徒之戎。
一番讨伐不仅让周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和奴隶,季历还拿着战功向商王邀功请赏。商王文丁便封季历为“牧师”,即西部众诸侯的首领。这样季历接着商朝的背书,成为了商朝西部的实际统治者。商朝的方国自主权极大,季历的这种行为和割走了商朝西部地区没多大区别。
这让文丁感到不安了,为遏制周的势力,文丁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将其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然后在殷都将季历杀害。
商王这么做,自然激起了周人的无尽怒火。公元前1101年,开始有了周人进攻商朝的记录。
帝乙处殷二年,周人伐商。
后来周灭掉了商朝最为强大的同姓诸侯崇国,让商王失去了在西部最后一道屏障。而后周人再接再厉,灭了邪国和眷国,将自身势力延伸到商朝的心腹地带,从而奠定了与商朝战略决战的基础。
牧野之战前天下形势图
商纣王的改革,让商朝进一步分裂。
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
商纣王对旧贵族实施严重削弱,让旧贵族与其进行殊死斗争,之后又纷纷选择背弃商朝。
当然商纣王对诸侯也没怎么客气。
商纣王将姬昌、九侯、鄂侯三位诸侯召到朝歌,任命他们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帝辛,帝辛不满意她,杀了她,同时也杀了九侯施以醢刑。鄂侯劝谏商纣王不要太严厉,结果也被杀死并施以脯刑。姬昌见此叹息了一下,就被囚禁在羑里。
这样三个最强诸侯也都遭受商纣王的打压。
本来姬昌估计也难以保命,好在东夷救了他。
东夷叛乱规模越来越大,甲骨文记载:“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在十月又二,往征夷方”,“在十月,王(纣王)来征夷方,在攸侯喜”,“在三月,来征夷”等。战争越来越激烈,以至于纣王专门亲征。
但此时周又日益强大,纣王总不能两面作战吧?于是纣王打算等讨平东夷回头再来收拾姬昌。
估计姬昌看到形势的危急:一旦东夷被征服,商纣王安枕无忧了,就有很大可能会杀掉他,然后讨伐周。
于是不管是周的策划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西戎又开始兴风作浪。为了西部的稳定,纣王不得不将姬昌释放,并赐予“弓矢斧钺”,让他拥有西征的权力。
商纣王放虎归山,于是商朝灭亡开始了倒计时。
商纣王的所作所为,让诸侯们意识到,如果再不反抗,那么他们就会被商纣王一个一个削弱甚至灭掉。
于是由实力最强的周挑头,大家趁着商纣王讨伐东夷的时机,开始联手起来计划灭商。
周武王会盟诸侯
现在周已经具备了与商决战的条件:
1、国土面积大致相当
广泛联合诸多反对商纣王的诸侯后,周人的势力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西部,“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而比较实际控制区域,周和商已经不相上下。
2、兵力规模商占优势
牧野之战,学者们认为商军的“七十万”军队,应该是“十七万”的倒误,且以商朝人口来看拿出十七万都够呛。
而周军的规模应该为四、五万人。
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
商军和周军的规模还存在一定差距。
3、兵力构成周占优势
因为商朝军队虽然取得了讨伐东夷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商纣王从东夷带着十七万军队返回迎战周人时,其精锐也仅仅只有两三万人,其他都是临时调集的奴隶和囚徒。
而周人的四、五万人都是实打实的正规军队。其中还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
此时的商朝军队中,已经没有了车、马的记录,可见已经沦落到步兵为主的地步。
4、指挥水平和战斗力上,周占优势
此时的商朝,已经成为一盘散沙。诸侯与商纣王作对,商人贵族与神职人员与商纣王作对,商人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
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
这段大致的意思是,商纣王一天到晚喝大酒,放弃了烂泥一般的朝政。“小大”官吏胡作非为,连“卿士”一类的重臣也不守法度。“小民”则生计艰难。
日子已经没法过了。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商军的指挥水平便一目了然,大家相互仇视作对,并且不遵守法度,主打就是一个乱。
而周人和其他诸侯,则在商纣王的打压下同仇敌忾,大家誓将纣王拉下马。所以士气高涨。
这样一比较,本来兵力处于劣势的周人,现在综合实力反倒处于绝对优势。
周军逼近商都朝歌,双方在牧野交战。
牧野之战形势图
商军的规模还是很有压迫感的: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但姜子牙心情比较平静。他认为周人虽然兵力相对较少,但是拥有车兵和虎贲的精锐优势。现在要想获胜,就必须充分放大这个优势。
如何放大精锐的优势呢?
那就是绕后包抄,突袭商军的侧翼,让商军产生混乱,最后乘乱围攻。
所以第一步,就是让周军在正面与商军形成对峙。
《逸周书·克殷》记载 :周军先由姜子牙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
当然正面进攻的肯定不只有这几百人。估计姜子牙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以身为饵,将商军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正面对峙中去。
以多敌少,让这次行动变得极其危险。周武王一再向士兵们强调,要稳住阵脚,稳扎稳打: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
周武王要求所有正面进攻的部队一定要稳!
大家前进时不能超过六步、七步,然后就停下来调整阵形。刺杀敌人时,也不要超过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刺杀之后就要注意休整一下。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士兵不会因为上头而冲出去和商军拼命,导致整个阵形乱掉,给商军以反击的机会。
毕竟商军的人要多出几倍啊!大家一定要谨慎小心,一定要稳住!
因为周军的凝聚力强,指挥有力,所以正面进攻的军队稳步前行,丝毫不乱。
他们像虎,像貔,像熊,像罴一样,沉稳而勇敢地攻向乌泱泱的商军。
姜子牙的出击
另一边,周的“大卒”开始摩拳擦掌了。
他们是包括戎车、虎贲和甲士在内的周军主力。率领他们的是周武王。
虽然后续部队(估计是步兵)还没赶到。但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周武王下达了冲锋的命令:
冲锋吧!我的勇士们,我们必将夺取胜利!
(武王)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
戎车、虎贲和甲士组成了铁拳,猛地砸向了商军的侧翼。
这支军队,将商军打懵了。
虽然史料并不多,让我们难以得知更多的战场细节。但是我们仍能从诗经《诗·大雅·大明》中感受到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多么令人震撼: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牧野地势广阔无边垠,檀木战车光彩又鲜明,驾车驷马健壮真雄骏。还有太师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飞雄鹰。他辅佐着伟大的武王,袭击殷商讨伐那帝辛(商纣王),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这种攻势,岂是商军的步兵所能抵御的?本来商军的指挥就混乱,其脆弱的侧翼在周军车兵、精锐有组织地冲击下,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商军侧翼一乱,正面也开始退缩。
就在这节骨眼上,商军中的奴隶也反水了。那些被商人拿来当人祭、当炮灰、当苦力压榨的奴隶们,趁乱也倒戈了。他们受尽了商人的欺辱,现在他们要报复!
封师皆倒兵以战。
得,现在商军的兵力优势都没了。
在周军的围攻下,商军的侧翼、正面、核心都开始溃乱。
看到仗打成了这样,商纣王丧失了最后一丝翻盘的希望。他重重地叹了口气,骑马逃离了战场。
他的军队已被歼灭,他的国度即将灭亡。
大势已去。
商纣王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商朝正式灭亡。
周军所向披靡
牧野之战结束了。接下来便是围剿商朝残余势力的战斗。
周武王随即兵分四路,向东南方去征讨商的残部和忠于商的方国。
周军一直将商军残部赶到了东海边,在海边杀死了商朝大将蜚廉(即后世传说中的黄飞虎)。
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天下彻底平定。
周武王建造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向天下人宣告周的胜利。
这个祭室就建在了牧野。
新秩序即将到来,延续八百年之久的周朝即将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