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为什么叫合肥?

山灵看旅游 2024-10-20 02:06:10

合肥,这个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

夏水和淮水交汇说:据《康熙字典》记载,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应劭曾言,夏水出父城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此予以否定,他认为应劭未实地考察,实则施水合于肥水,故曰合肥。

施水合于肥水说: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施水(今南淝河)合于肥水(今东淝河),因而得名合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解释,南淝水和北淝水在逍遥津交汇,所以称为合肥。

合肥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是安徽省的省会,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中部、长江三角洲西翼,环抱巢湖。合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

合肥自秦代设郡县,隋开皇三年(583 年)恢复合肥县,此后至清末,合肥一直为庐州、府、路治所。民国元年(1912 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1945 年 9 月,安徽省省会迁驻合肥。1949 年 2 月,合肥县分为合肥市、肥东县和肥西县。1952 年,安徽复省,合肥市成为新中国安徽省省会。

合肥作为地名出现,首见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该书撰于西汉武帝时期,成于公元前91年。谓“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在古代,“肥”的意思是“归异出同曰肥”,即两条河在同一地方流出去就叫做肥。东淝河与南淝河一条向东,一条向南,两条河源头相同,故而此地被称为“合肥”)。可见合肥作为地名出现至少已经有2100年历史。

又或引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述“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以证。《汉书·地理志》九江郡下十五县,只列出县名,县下有注文。“合肥”条有应劭注“夏水出父城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注《汉书》的有多家,不知引自何家。不过,如果引用《史记》的原文,而认为“潮”字是“湖”字之误,则不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将《史记》里的这句话解释得很清楚:“合肥县,庐州治也。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也。”古人因入海之河流都有潮汐现象,故也用潮指入海的水道。

从张守节注文可以看出“南北潮“指的是长江、淮河两个入海水道(淮水在宋代以前是直接入海的)。可见《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合肥南北有长江、淮河两个入海水道,是皮革鲍木的集散地。

“皮革鲍木”应释义为“皮、革、鲍、木”。在古代,皮指连着毛的兽皮;革指经过加工的去毛的兽皮;木泛指竹木;鲍则是指咸鱼、干鱼和盐渍鱼,泛指水产品,不是指海产的鲍鱼。

巢湖一号”SAR卫星拍摄的合肥城区至于“合肥”这个地名的涵义,《尔雅·释水》说:“归异出同流,肥”。《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训诂书,作者佚名,产生在春秋到三国这一时段内。与《史记》产生的年代相同或相近。以该义理解,施水(南淝河)与肥水(东淝河)汇流于良余山(今将军岭)而南北向分别流入长江、淮河,两水是“归异出同”之水,谓之肥。肥或指水的异流同出之地。

又,郦道元《水经注》“肥水”条有“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句,该意也与《尔雅》义合。可见“合肥”的本意是异流的两河在此汇流。古代大批量的运输主要靠水运,合肥的地位因具有两条入海水道而驰名当时。

如今的合肥是一座重要城市,有着“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的称号,它不仅有众多历史遗迹,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国十大科研城市之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