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诗主演的古装悬疑剧《掌心》终于迎来了它的最终一幕。
这部剧围绕“女性复仇”这一核心主题,试图在权谋与悬疑的框架下展现出女性力量的张力。
自开播以来,《掌心》便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
一方面有观众称赞其“烧脑程度高且设定独特”。
另一方面也有人抨击其“故弄玄虚”。
作为一部打破传统古偶套路的作品,《掌心》的成败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剧集聚焦以叶平安(刘诗诗饰)为中心的“妇仇者联盟”。
这一群出身卑微、心怀仇恨的女性角色,如何在男权社会中寻求力量与报复,是剧中的重点。
她们既有江湖气息的侠义情怀,又具备深厚的情感纽带。
例如,顾二娘和霓裳这些角色,虽然戏份有限,但她们背负的过往与相互扶持的情感,成为剧中的人性张力所在。
这种女性群像的塑造,打破了传统古偶剧中常见的竞逐模式。
“Girls Help Girls”的价值观通过她们的故事得以传达。
情节的命悬一线导演柏杉在《掌心》中延续了《唐朝诡事录》的诡谲风格。
通过多线反转和合理的逻辑推进剧情,让观众始终保持紧张感。
在剧情上,前四集通过“命案嫁祸、圣上召见到卧底揭密”的连环局,逐步揭开了叶平安长达十八年的复仇计划。
令人争议的是,剧中“窥梦治病”的设定遭到不少观众的质疑,许多人认为其不够现实,带有“玄幻色彩”。
但对心理博弈的展现,例如利用催眠操控他人心理,仍有新意和吸引力。
从盛唐街市的烟火气,到朝堂权谋的阴郁氛围,剧集中的服化道与摄影调度都值得称道。
导演摒弃了古偶剧惯用的柔光滤镜,冷色调与光影对比的使用,增强了悬疑感。
在镜头下,刘诗诗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被精准捕捉,令角色更加立体。
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剧集意图通过“快节奏+强反转”的布局吸引观众。
然而,在追求戏剧性时却导致了逻辑漏洞的出现。
例如,女主仅凭几句台词便能让反派“放下屠刀”,或者通过“卧底丫鬟”轻松破解权臣阴谋,均显得不够严谨。
这引发了观众的调侃:“反转快得让人看不懂,编剧以为观众都能当福尔摩斯?”
此外,时间线的频繁跳跃,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进一步加剧了叙事的混乱感。
刘诗诗与窦骁的表演分析刘诗诗的“零情绪表演引发了争议”。
叶平安的角色被设定为“女版梅长苏”,但她的表演被批判为“僵硬”和“面瘫”。
她标志性的“挺颈端姿”虽在人设上符合古装的仪态,但却因缺乏自然的松弛感显得略显做作。
此外,刘诗诗在台词的表现中,也显露出咬字不清、尾音上扬的问题,进一步放大了角色的疏离感。
而窦骁饰演的反派角色元少城,虽然表面上构建了“冷峻野心家”的形象,但其表演却停留在表层,未能与刘诗诗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
观众纷纷吐槽,这两位主演的互动让他们感觉像是身处于平行时空。
部分配角的角色设定也受到指责。
除了陈瑾饰演的女帝外,许多配角仅仅沦为剧情的“工具人”,几乎缺乏个性。
例如,徐娇和黄海冰的角色虽然频繁出现,却未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剧情的复杂性与观众的期望关于“剧情看不懂”和“角色悬浮”的抱怨,需理清《掌心》的创作定位。
它并非传统的甜宠古偶,而是一部融合权谋、悬疑与女性主义的实验性作品。
剧集的叙事门槛较高,观众需要主动捋清线索和人物动机。
例如,叶平安的“算无遗策”,实际上是编剧对女性智慧的理想化投射。
理解这一点需要结合她作为“御史案受害者”的痛苦背景,进而引发共鸣。
如果观众以“爽剧”的心态来看待这部剧,必然会因信息量太大而感到“懵圈”。
对“黑粉”的回应对于来自黑粉的攻击,《掌心》的口碑分化本身正是市场对创新剧集包容程度的体现。
剧集的“扑街”标签,实际上更多源于观众预期的错位。
期待“古偶”的观众可能觉得其不够“甜蜜”,而期待“权谋”的群体又嫌其深度不足。
但不可否认,剧中女性群像的坚韧、导演对悬疑氛围的把控,以及刘诗诗原声台词的勇气,皆为古装剧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若愿意摒弃有色眼镜,耐心跟随剧情深入解析,或许能洞察其独特的价值。
结语总体来看,《掌心》所呈现出的野心与瑕疵同样显著。
它至少证明了古装剧并不必拘泥于“仙侠虐恋”或“宫斗宅斗”的老套。
尽管刘诗诗的演技争议难掩,窦骁的角色塑造稍显单薄,但其在女性叙事与悬疑类型的探索,对于整个行业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究其根源,观众与创作者都需要明白:创新难免伴随风险,而市场所需的,正是这样一种“不完美”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