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一天,一位看起来约莫80岁的老人走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讲解员发现,他在馆内看文物时,脸上的表情十分激动。
当他走到一台发电机前时,他眼里竟有泪花闪烁。讲解员在一旁声情并茂地讲解道:
“这台发报机,在长征时期曾被组织交给128人的加强连保护,可长征路途遥远而艰辛,最终只剩下三个战士背着这台发电机跑。过草地时,还是一位名叫谢金宝的红军想出了将发报机放在竹排上的法子,才将它拖出了草地……”
老人一边听讲解,一边含泪盯着那台发电机,看着看着,他竟一时没忍住伸出手想要去触摸这台发电机。

讲解员见状,赶忙粗鲁地阻止了他,讲解员甚至还试图跟老人“说教”一番,以让他明白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在讲解员的阻止下,老人收回了双手,满眼含泪地看着讲解员道:
“这东西重136斤,当年是我背着他走完了长征,如今连摸都不能摸了吗?”
听到这话后,讲解员直接愣在原地。这时,在一旁陪同他参观的年轻男子将讲解员拉到一旁,道:“这台发电机,当年就是我爷爷背回来的,他就是谢宝金。”
讲解员听了两眼瞪得溜圆,他快步走到老人跟前,手足无措地道着歉,他是怎么也没想到:丰功累累的谢宝金同志居然会站在自己面前。
谢宝金摆摆手,让他别往心里去,讲解员心里更难过了,他看着已白发苍苍的英雄,心里五味杂陈。良久后,他含泪对着谢进宝老人敬了一个军礼。
谢金宝没有被讲解员认出身份,一来和他低调的作风有关,二来和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选择有关。
谢金宝1898年生于江西省于都县,他从小家境贫寒,因无钱上学,他7岁那年就开始帮人放牛砍柴了。12岁,如今孩子上小学的年纪,他就开始种地,18岁开始做肩担生意。后来,又在都铁山垅钨矿做矿工。
苦难让谢金宝早熟,也让他练就了一身神力,他力大如牛,能轻易挑起上百斤的重物。做矿工时,他的身高已达到了近1.9米。
1932年,年34岁的谢金宝正在做矿工。这年的某一日,他当时的顶头上司、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的毛泽民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参加红军。
谢金宝当时对“红军”实际并没有了解太多,但他喜欢毛泽民,知道他是个靠谱的革命者,跟着他准没错。
就这样,谢金宝想都没想就答应加入红军,他被安排到了中革军委总参情报部,他当时的任务是和战友一起负责手摇发电机。谢金宝很快知道了:整个中革军委只有一台发报机和一台发电机。在通讯设备极其有限的境况下,它们是红军的“眼睛”和“耳朵”。

谢金宝加入红军刚两年,即1934年10月,红军就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长征。长征过程中,谢金宝所在的加强连128人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护送这台发电机。
长征路上,红军面对的不仅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各种糟糕的环境。一开始,连队是8个人轮着抬发电机前进。可随着敌军轰炸的愈发猛烈,加上路上艰险重重,他们连队减员非常严重。
谢金宝等人当时并不知道,国军经常是看准了发电机的位置投弹,他们知道情报对红军有多重要。
实际上,红军之所以会长征,就是因为红军获取到了国军的“铁桶计划”的相关情报。这一情报显示:国民党计划集结百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实施包围。情报显示,他们的计划是以逐渐压缩包围圈的方式,在6个月内完成对瑞金的包围。
这一情报,让中共高层及时了解了敌人的部署和计划。为了避免陷入包围圈,中央决定率红军长征。
长征过程中,毛泽东用兵如神的背后,实也是情报做基础。红军四渡赤水的过程中,毛泽东能“指挥”敌人,当然也是得益于对敌情了若指掌。
没有“眼睛”和“耳朵”,人将寸步难行,而红军长征过程中若没有情报,也将举步维艰。
谢金宝经受过情报工作的专业训练,他自然懂得他们运动的发电机对情报获取的关键作用。为了护着发电机,一路上,他们连的战士们当真是“拼了命”。
过草地时,面对深不可测的沼泽地,即便不需要搬运沉重的发电机,要成功走出草地也是难事。所以,过草地时,即便是用“抬”的方式,也是极其危险的。怎么办呢?负责运送发电机的战士们一筹莫展,关键时刻,曾在江西农村做过竹筏子的他灵机一动道:
“我们找些竹子,做成竹筏子,然后把发电机放在竹筏子上,拖着过草地。”
众人一听,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竹筏子面积大,面积越大越不容易陷进草地。关键,竹筏子用绳子拖着走也省力,人就不会因为拖拽发电机时太使劲,而致陷进草地。
说干就干,谢金宝迅速砍了一些黄竹,然后用铁丝捆成一个竹排,将发电机固定在竹排上。一切准备就绪后,谢金宝和战士们在前面用绳子一拖,放置着发电机的竹筏子就稳稳向前了。
可过了草地,不代表发电机就能平安抵达延安。随着减员的不断增加,发电机的安全也越来越无法保障了。最后,这支128人的加强连,竟只剩下了谢金宝等三人。

这时候,已经不可能抬着发电机走了,怎么办呢?谢金宝说:“我来背,你们路上给我搭把手就行。”
136斤重,背着走?能走多远?肉体之躯扛得住吗?谢金宝并没有想那么多,正处在青壮年期的他,毅然再次将发电机扛在了肩上。
之所以说是“再次”,乃是因为:队伍过雪山时,山路极崎岖陡峭并且窄小湿滑,根本无法多人同时运输发电机,且当时战友们个个筋疲力尽。他便下了死决心,让战友把这136斤的大家伙放在他身上,他独自扛着前进。
战友们一开始都不肯,可眼见没人能想到办法,便只好将发电机放在了他的肩上。那一路当真艰险无比,虽有战友小心地在他身边看护着,可他也好几次差点坠落悬崖,好在最后有惊无险。
等到走出雪山时,战友们发现:谢金宝的背上已经被发电机压得皮开肉绽。他们心疼不已,谢金宝却摆摆手大笑着说:“这都是小问题,信不信我还能背过一座雪山!”
连队只剩下三人后,谢金宝下了死决心:就算拼了这条命,也要代表连队把发电机带到延安。
因为长期背着发电机走,谢金宝的肩上磨出了两道红印子,战友们心疼极了,可除了给他搭手,他们也做不了多的,只有他有这样的神力。
谢金宝最终凭借顽强的革命意志,成功将发电机带到了延安。他的英勇事迹得到了战友们的钦佩和赞扬。毛泽东更是称赞他为“长征模范”,他的原话如下:
“长征路上,不少红军战士把东西给弄丢了,而谢宝金一样不少。他是一个长征模范。”
可长征路上的“负重前行”,也为谢金宝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革命胜利后,他转业回乡,并一直担任供销社副主任、采购员等职务。

工作期间,谢金宝每天从早忙到晚,他把包括物资收购、整理、加工、翻晒等脏活累活全干了。同时,生活上还极其严格要求自己,他和长征时一样,坚持“不弄丢东西”,他在供销社上班期间,哪怕是一张废纸、一块破布都舍不得丢掉。
长期的辛苦劳作损坏了谢金宝的身体健康,他患上了肺结核。而患病也是他会在1976年出现在北京的背后原因:他被战友们邀请来北京看病。
谢金宝本不愿意大费周章跑到北京看病,他愿意来,一来是想再看看在京的战友,二来,正是因为他太想念这台被他和战友们背到延安的发电机,他想在有生之年再看看、摸摸它。
谢金宝几乎是第一时间奔赴了陈列发电机的军博,他看到它后,眼神便再也挪不开了:这是他们全连牺牲了120多位战士保全的物件啊,加强连每个战士都为他拼过命,他自己更曾一个人扛着它前进……
面对这样的“旧物”,谢金宝怎能忍住不去触碰呢?被讲解员阻止后,他其实并不生气,他心里反而高兴:这讲解员不正是替他和战友们好好地看管着它吗?
谢金宝最终没有再去触摸那台他用生命护卫的发电机,离开军博时,他频频回头,像是在和那台发电机告别,也像是在和他那些死去的战友们道别,像和一个时代在做诀别……

1984年,年86岁的谢金宝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辞别了人世,他至死也没能再触摸到那台发电机。但他走时,脸上却挂着笑,那笑容里满是欣慰,是啊,他替牺牲的战士们看到了盛世,怎能不欣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