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秋意袭来笼罩在每个人头顶,蒋介石召开了五省军政要员军事会议,一群人坐在一起,商讨着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他采纳了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野心勃勃地看着地图,拟定了“铁桶计划”:以瑞金为中心,于都、会昌、兴国为重点,编制一个半径达300华里的包围圈。
在这个计划中,国民党会调动150万人,270架飞机以及200门大炮,按照统一的时间,以收网的方式靠着中心点围剿。
为了确保计划没有纰漏,国军每进攻5公里的时候,就会停下来安营扎寨,布置火力网和铁丝网、碉堡等。
安排专人驻守,建立军需和后勤部队,确保前往的国军,可以有序地进行,防止有漏网之鱼逃脱。
不得不说,这一招十分的阴险毒辣,一旦包围成型,那么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达到中心点瑞金。
与此同时,红军不管是食物还是军需,都会被直接拦截在门外,日积月累下,战士们只能饥寒交迫下,与国民党“决战”。
01身在曹营心在汉
以为这样就够了?不,为了防止红军调动兵力突围,国军还准备了一千辆军用卡车,随时支援拦截。
可以想象,这份情报有多么重要。如果蒋介石的计划,真的进行了,一个月的时间,中央苏区就会荡然无存。
一众人举杯畅饮,提前庆祝成功,拍照留念记录这个永恒的时刻,眼神中流露出了“势在必得”的喜悦。
此时此刻,红军正在困境中修养,如果真的这个计划,真的实施下去,无异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危在旦夕。
蒋介石没有想到,在他酣畅淋漓描述着宏图霸业的时候,我党潜伏的情报人员,也参加了这次严密的会议。
他就是“江西第四行政专员莫雄”,蒋介石引以为傲的心腹,也是红军开启长征之路的“钥匙”。
相信不少人都好奇,如此位高权重的心腹,为何会“弃暗投明”?
原来,莫雄少年时期,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是一个非常有血性的男人。加入中国同盟会后,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骁勇善战从一个不起眼的士兵,披荆斩棘成为了将军。
在国民党的心中,他是资历最深的将领,不少人看到他都要称呼其为“莫大哥”。
但是自从1930年开始,他联合张发奎反对蒋介石失败后,就对眼前这位领导者失望了。内忧外患之下,他通过中共党员刘哑佛结识了不少共产党。
跟着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道路,对于莫雄来讲,朋友的影响下,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一段时间的相处后,莫雄心中的天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地他发现,内心深处向着共产党。
为了完好的隐藏自己,成为一把利剑,根深蒂固的插在敌人的身边。他不像是其他党员一样,有仪式感的加入,而是在内心宣誓,成为了一名“隐形的党员”。
自古英雄不问出处,得民心者得天下,莫雄是一个明白人。
听闻“铁桶计划”后,他深知这件事情的重大,如此机密的文件,如果拿走的话,不仅赔了夫人还折兵。
并非是莫雄懦弱,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从成为“隐形党员”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
但事关重大,说什么也要送到红军的手中,一番权衡利弊的思索后,他将秘书项与年叫到了身边。
他是中央特科的优秀队员,31岁进入中国共产党,非常擅长情报传递和潜伏工作。看到文件中的内容,项与年震惊了。
四目相对之时,一切不言而喻,他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项与年本想用电报传达,最终为了万无一失,他决定亲自将全部的资料,交付在党中央手中。
两个人将指挥结构的兵力部署,用药水点在了一本“四角号码字典”上。
为了不引人瞩目,他装扮成了一个教书先生,清秀的面庞,温文尔雅的谈吐,完美的形成了一个“面具”,这样一来携带字典,就合情合理了。
但是前方的困难,远比想象中还要糟糕,但项与年半刻不敢耽误,心怀着红军队伍的安危踏上了征途。
都说勇气不是感觉不到恐惧,而是感觉到恐惧也要义无反顾地做下去,项与年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这一路能走山路,绝对不会走大路,双腿的疼痛感察觉不到分毫,他的眼神中出现了坚定无比的神情。
没错,不管经历什么样的困难,也一定要送到党中央的手中。
寒风瑟瑟的夜晚,项与年一个人行走在山间,小心谨慎地洞察着周围的一切。好不容易临近瑞金,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就像是一张蜘蛛网般,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只要是可以走路的地方,基本上都被国民党士兵把守着。面对眼前的困境,他只能走一些没人走过的地方,身上的干粮吃完了,他摘野果子喝河水。
为了不被发现,他睡觉的时候,都非常警惕,直接睡在树干上。
02一个“乞丐”的征程
可想而知,当年的这些先辈,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才给了子孙幸福美满。
躺在树干上,本就没有平衡感,身心疲惫的项与年,有一次睡觉的时候不慎跌落。整个人蜷缩在一起,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看着肿起来的脚踝。
项与年内心暗暗自责,是自己拖后腿了,根本来不及治疗,他再一次踏上了路程,顾不得脚踝的疼痛感,项与年跌跌撞撞,历经千山万水终于到了兴国县。
顾不上身上的疼痛感,项与年再一次陷入了沉思。他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好地方,衣服上面被树林中的荆棘划开了口子,就连一只鞋丢了都没有发现。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前方通往瑞金的路,重兵把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必须想办法“混”过这些人的搜查和盘问。
但是每一寸土地,都在这些人的监控范围之内,看着眼前的石头,他灵机一动。对着自己的牙齿就砸了下去,一时间4颗脱落,疼痛感伴随着血腥味,刺激着他的味蕾。
项与年捂着自己的嘴巴,任凭鲜血从指缝间流出,他不能“喊”。
整个身体颤抖着,缓解着嘴巴的疼痛感。不流血之后,他拿着身旁的土,就朝着自己的脸上抹去,将自己变成了一个乞丐的模样。
与此同时,保密文件被他藏在了馊了的干粮下面,所有的希望都在这一刻。他朝着卡点走去,浑身散发着血腥味和馊味,当时的国民党看到他,就像是见了“瘟神”一样。
他们用手捏着鼻子,眼神中写满了“不屑”,项与年高兴坏了。心想如此脏乱的人,他们怎么会下得去手“搜身”。
作为一个有资深情报员,他犀利的眼神可以洞察万物,从国民党的眼神中,他看到了希望。为了演得更像一点,他装作好几天没吃过饭的样子,伸手“乞讨”,往这些人身上扑。
而国民党设卡人员,为了“洁身自好”,将他赶进了瑞金。他成功了,项与年第一时间,步履蹒跚找到了临时中央。
当时的门卫,看到眼前的“乞丐”,根本不让他进去,还将他往外轰,这可急坏了他。要知道,这份文件太机密,见不到“放心的人”,他说什么也不能拿出来。
但是砸了牙齿后,项与年腮帮子肿胀,说话钻心地疼。
着急的他,在大门口开始“闹”了起来,喧嚣声吸引了不少人,李克农等人走出来查看。四目相对,李克农被这张惨不忍睹的脸震惊,认真端详后终于认出了项与年。
还没等他询问,项与年从“馊味”十足的干粮袋里,拿出了那份绝密情报。随后周恩来看到这份情报后,紧急召开了会议。
确定了“转移”计划,与此同时,蒋介石这边已经将“铁桶计划”,部署出了雏形,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完善。
他怎么都没有想到,“馊味十足”的乞丐,无畏无惧披荆斩棘,将他的美梦遏制在了摇篮中。
党中央利用,蒋介石调整细节的间隙,先发制人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个刚刚成型的“铁桶”,如同昙花绽放一般,裂开了一条缝隙。
第五次围剿失败,蒋介石喉咙中就像是,卡了一根鱼刺般痛也说不出。他没有想到,“如此妙”的计划,竟然穿过了层层卡点,送到了党中央的手中,这个人还是自己的心腹。
据说,后来莫雄被安排追缴红军的行动,结果他一枪都没打,直接让出了城池,最后被抓了起来。
03被藏在历史中的英雄
5个月的牢狱之灾后,蒋介石“爱才如命”,最后将其释放了。
可以想象,为了不让国民党起疑心,这位将军承受了多少严刑拷打。化险为夷之后,他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多次出手被捕的同盟,最后被薛岳盯上。
当时这个人向省政府顾问说:“莫雄很有可能是共产党,需要扣留法办”。
好在这位省政府的顾问,私下里与莫雄情分深厚,第一时间通知了他。莫雄突破追捕,一路逃亡到了香港,直到40年代末,才被接回了广州。
而项与年送完情报后,没多久接到了一项任务“炸点飞机场油库”。
当时国民党的空军很有优势,虽然我军成功转移,但是面对从天而降的攻击,难免伤亡惨重。项与年深知任务的重要性,再一次踏上了征途。
乔装打扮前往南昌,炸点飞机场的油库,为红军转移拖延时间。
但是过程中,被奸细出卖,项与年差点被抓,没有完成任务。好在化险为夷,成功躲过了敌人的追捕,此后他便一直为我党工作。
从“铁通行动”再到“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莫雄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国家的新篇章。项与年是负责将“钥匙”护送到党中央手中的人。
队伍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艰苦面对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后辈铭记于心。
吾辈楷模警醒着每一个人,如果不是莫雄的弃暗投明,不是项与年的献身精神,很难想象事态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直到革命胜利,这两位英雄才站到了阳光下,曙光没有到来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黑暗中,为战士们和黑暗周旋。
新中国成立之后,项与年前后担任过,东北人民政府监督委员会高级专员、辽宁省监察厅副厅长的职务。
最终这位黑暗中的英雄,在1978年10月2日,在福建病逝,享年84岁。
但是他的故事,至今流传在岁月的长河中,鼓励了着青少年们。项与年不惜一切代价,守护着心中的那一抹红,他是革命成功不容小觑的“里程碑”。
而莫雄回到广州后,成为了治安委员会主任。生活安稳后,他让子孙写了一部回忆录,希望后辈们不要将他当做“刽子手”,两万五千里离不开他的贡献。
1980年,莫雄病逝,享年89岁。
先辈们无畏的付出,侵染了生在这片热土中的我们。瑞金无一例外,因为“红色”典藏了历史,百年党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红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儿女的伟大复兴。
这些英雄是民族的精神“富矿”,一个个充满牺牲和奉献的“分矿”,让党的故事成为了“必修课”。回首百年历史,征程漫漫这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