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北约秘书长吕特在公开场合表态,明确表示,在美国与俄罗斯积极寻求解决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将不再被考虑。此番言论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尤其是考虑到此前北约曾坚定支持基辅,推动乌克兰的加入。
显然,在听取特朗普关于俄乌冲突的高谈阔论后,吕特的立场发生了改变,完全依照白宫的指示行动,逐步放弃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俄罗斯的军事专家们对此迅速作出反应,认为北约秘书长的言辞暗示着基辅与北约之间的外交与军事互动机制可能会完全停滞。
北约秘书长吕特
尤其是在乌克兰加入北约这一议题上。对于正在激烈进行的乌克兰战争,这一决策将带来深远的影响。首先,北约将撤回在乌克兰的军事顾问。乌克兰的军事体系,尤其是由苏联时期延续下来的指挥体系,与北约军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操作理念差异。
乌克兰军队的高级将领们习惯了苏军传统的“大规模饱和攻击”战术,而北约军事顾问则一直强调精准打击,并对乌克兰的战术进行指责,认为这种战术过于浪费资源和弹药。乌克兰军队缺乏制空权和足够的远程打击能力,依赖北约提供的军援,如何实施精准打击显然困难重重。
此举也导致乌克兰逐步脱离北约的旅式指挥体系,转而恢复到原有的师级指挥体系,意图通过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加强对20个集团军的管理。这一转变的背景正是近年来乌克兰尝试进行的大规模反攻,尽管曾在2022年秋季大反攻取得一定成果,但随后的几次反攻接连失败。
北约
特别是在2023年夏季的反攻中,乌克兰精锐的九个北约旅遭受重创,而库尔斯克战役则让乌克兰付出了惨痛代价,数万兵力损失,数千人被困在俄军火力封锁的区域,无法回撤。其次,北约将撤离在乌克兰的保障人员。乌克兰的战争依赖于北约提供的大量情报支持和技术保障,然而在吕特宣布“断交”后,这些在乌克兰的技术和情报支持人员也将随之撤离。
这种撤离的过程已经悄然开始,美国暂停了F-16战机的系统性升级工作,实际上是对相关保障人员撤离的开始。此外,乌克兰士兵的训练工作也将遭遇停滞,北约的军事培训计划将面临终止,乌克兰军队将只能依靠欧盟国家或单独国家的支持,缺乏北约集体防御的保护。
北约雇佣兵
最为显著的变化,便是北约雇佣兵的大规模撤离。此前,北约在乌克兰部署了大量以“国际志愿者”身份存在的雇佣兵,特别是来自波兰和法国等国的部队。随着北约的撤离,这些雇佣兵将不得不离开乌克兰战场,特别是在缺乏北约后勤保障的情况下,这些雇佣兵的战斗意愿将大幅下降。毕竟,他们并非为某种道义而战斗,而是以赚取报酬为目的。一旦北约撤离,缺乏强力支持的雇佣兵将难以继续留在前线,甚至可能选择撤退。
总的来说,随着北约对乌克兰的支持逐渐撤回,乌克兰不仅失去了外部支援,还必须独立应对愈发强大的俄罗斯军事压力。这一转变标志着乌克兰将不得不在没有北约军事保障的情况下,面对更为严峻的战略挑战。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略大决战,乌克兰必须迅速重建指挥链,激活本土军工生产力,并依赖于更加独立的后勤保障体系。
而这一切的转变,注定将影响东欧地区的未来政治格局,乌克兰能否在这场“独立战争”中脱颖而出,将直接决定其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和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