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1997年:才喝了三十年热水

古今话聊 2024-04-15 19:29:16

在今天的中国,喝热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你可曾想过,在长达千余年的时光里,普通中国人是喝不起热水的?

在中国历史上,普通中国人因为贫穷和物资匮乏,只能常年喝凉水,甚至是生水。

唐武宗年间,日本僧人圆仁来华。他见到,山东一带的普通百姓,“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即便来了极贵重的客人,也是“与空饼冷菜”作为招待。

宋元时代,大城市里出现了供上层人享受的茶肆、茶楼和茶坊。

普通人承担不起烧开水的燃料成本,想要喝上一杯茶,仍得等着茶贩们提着茶壶沿门挨家挨户叫卖。

为了节省燃料,宋元时代的普通人家,“除了做饭(外)不生火,不准备热水。……一般家庭一年四季喝生水,只有老人和生病的人才煮开水喝。”

到了清代,底层民众继续喝凉水。乾隆年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他们注意到,天津白河两岸的民众,喝的全是河里打上来的冷水。

同治年间,日本人峰源藏游览上海,发现上海的底层百姓喝的也是冷江水。

进入民国后,细菌学说传入,“喝热水”在科学上获得支持。

知识界呼吁民众喝热水,政府也意识到自己在公共卫生方面负有责任,有一搭没一搭地开始推广喝热水。

但在那个时代,问题不在愿不愿意喝,而在喝不喝得起。

1930年代,陈翰笙联合北平社会调查所,对河北保定清苑县的11个村进行社会调查。

结果显示:一般农户的燃料,是树根、麦秸和干草。

不过他们只在做饭时烧火,而且只要烧熟几把小米就熄火了。

由于燃料不足,村民们喝不起开水,平时都是喝生水,直接饮用井里或河里的稍稍经过沉淀后的水,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是这样。

那些比保定清苑县更偏远的县份,情况自然更糟。

1949年之后,官方继续以极大的力度宣传“喝热水”、“喝开水”。在城市,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

原因是城市居民的热开水供应,大多由其所在厂矿机关负责,凭票购买。

多数工厂机关的开水供应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有些甚至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

农村在“集体食堂”时期(1958~1960),也曾有过短暂的集中供应开水。

比如,按官方说法,贵州赫章妈姑人民公社的民众,以前一直喝生水,集体食堂成立之后,“大家都养成了喝开水的好习惯”。

稍后,集体食堂失败,大炼钢铁导致燃料愈加短缺,农村又普遍回到了喝凉水、喝生水的状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燃料短缺导致的喝冷水、喝生水情况,仍极为普遍。

七十年代官方提倡“人工沼气”,宣传资料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沼气可以解决燃料不足的问题,可以改变“部分群众原来喝生水的情况”。

八十年代在全国范围推广省柴灶,宣传资料中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可以节约柴草和煤炭,可以解决“农村部分群众喝开水难的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温瓶的全国年产量也大幅增长,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喝热水自由”。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喝热水的历史是一部与贫困、疾病和环境污染作斗争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实现了“喝热水自由”。这不仅是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也是中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继续努力,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喝上干净、健康的热水。

0 阅读:15

古今话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