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因武力强大而称霸,最后又因武力衰败而亡

真益谈谈历史 2024-08-20 01:18:52

战国初期,最有实力的根本不是秦国,早期是魏国,中期是赵国,直到晚期才是秦国,由此也可见当初晋国的强大,应该说如果晋国不分裂的话,晋国是最有机会一统天下的。

魏国既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 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当初重耳流亡者在外十九年,身边跟随着不少公卿,其中就有毕万之子魏犨,晋文公重耳登基后,让魏犨承袭魏氏的封邑,并封为为大夫,后来位列六卿之一。

晋出公十七年,晋智伯带领韩魏之师围攻赵赵无恤的都城晋阳,三年不能攻克,在晋哀公四年。赵无恤派人与魏桓子和韩康子暗中联系。意思就一个,智伯的欲望是无限的,今日灭了赵家,明天就会魏韩二家,在这种情况下,赵魏韩家突然联手反攻智伯,在杀掉智伯之后,吞并了他的全部土地。

就此韩、赵、魏三家分晋局面形成。晋国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这时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

晋幽公十八年,晋幽公暗中与有夫之妇偷情人,因是夜间微服出访被盗贼所杀。紧接着魏文侯魏斯发兵诛杀晋国公室,并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为国君,是为晋烈公。完全可以推断这一切都是魏斯的安排。晋幽公应该死于魏斯的暗杀,到晋静公二年,赵、韩、魏三家终于等不及了,最后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史称“三家分晋”。这一年就是战国的开始。

魏国之所以能够在战国初期能够称霸百年,就是因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斯,魏氏,名斯(一名都),魏桓子之孙,魏武侯之父。晋哀公六年,魏斯继位,史称魏文侯,魏斯在位近50年,在此期间,魏文侯崇儒重教,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率先称雄,魏国经过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人的励精图治,已然可以看出第一大国的影子。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魏国当时聚集了一大批牛逼人物:吴起,李悝,乐羊,西门豹等一系列名臣。战国初期魏国的霸权,是在三晋维持同盟的大背景下,对其他老牌强国取得关键性胜利、将其势力逐出中原后取得的。

公元前419年魏国收复河西,把秦国压制在关中。此役对秦国统治集团的震撼是显而易见的,一直到五十年后,秦孝公还把“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视为国耻之首,“诸侯(由是)卑秦,丑莫大焉”“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有道是富不过三代,这话有时候也是有些道理的。魏武侯薨世之后,魏惠王接了班。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通“䓨” )。在位50年。

照理说,魏赵韩三家系出一门,彼此应该关系不错,可恰恰相反,三家之间恶战不断,各自都以晋国继承人自诩,实际上就是想吞并其余两家重新建立一个新“晋”国,这不,上位后没多久的魏惠王就出兵将韩赵两家狠狠地揍了一顿。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魏惠王得位不正,魏武侯在尚未指定继承人的情况下突然崩逝,大魏最高权力出现空缺,长子魏罃和次子魏缓为争夺权柄而大打出手,魏国大内乱就此爆发,从这里看出,魏国是最像晋国的一个国家。二子争位,魏缓争不过于是只能跑去赵国找外援,赵国上次被魏国揍得很惨,差点连都城邯郸都丢了。这次天赐良机,赵国自然要报复,并借机干涉魏国内政。

于是赵国联手韩国联军直扑魏国首都安邑,这个时候魏国内战刚刚结束,魏惠王在此情况下不得不御驾亲征,决定魏国命运的浊泽之战就此爆发,结果就是把魏国打了个满地找牙。万幸的是,由于赵韩两国因分赃不均而罢兵,魏国算是逃过一劫。事后魏惠不得不把首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在坐稳位置之后,魏惠王开始发展经济,训练“魏武卒”,目的只有一个报复,报复赵国,并等待机会。

公元前356年,燕文王召开“国际会议”,赵成侯,齐威王与宋桓公应约与会,本次“国际会议”的核心主题就是四国结盟并共同对付一个敌人——魏国。本来魏惠王想对赵国发兵,还想着找个借口揍赵国,可现在赵国自己却递上了刀子。

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扩张进攻卫国,卫国向魏国求救,魏惠王命主帅庞涓起兵八万魏武卒,围攻赵国首都邯郸。

此时魏惠王还忌惮当时是“四国联盟个”,为此分别向赵国的韩国,秦国,齐国打了个招呼,意思就是你们要干涉此事。三国君主都表示,我们严守中立,只看热闹,绝不帮忙。

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诺,魏惠王放心了,以迅雷之势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魏国出兵完全出乎赵国的预料之外,于是立即根据“条约”向齐威王求救。

在这种情况下,齐威王召集文武高层商量,是履行国际承诺,还是作壁上观,国相邹忌说:“你可是刚刚答应魏国说只看热闹的,现在不好违约吧,虽然现在国与国之间的承诺和放屁一样,但起码的脸面还是要的”。

另外一个叫段干朋表示:我们必须得救,如果不救,先不说义不义,一旦魏国要真是把赵国给灭了,那魏国就和齐国接壤了,下一个倒霉的就是齐国。最后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建议,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就是课本里学过的《田忌赛马》的男主。

田忌当时兵发两路:一路去打魏国的襄陵,一路是田忌和孙膑率领的人马去支援赵国。但由于齐国拖的时间太久,赵国都城邯郸已经投降了。

孙膑此时就对田忌说:咱根本不用跟魏国正面刚,魏国出来打赵国,主力部队都在邯郸,国内防守肯定空虚,咱掉过头去把他的首都大梁围起来,还怕他不撤军吗?田忌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派人佯攻平陵。故意表现出很菜的样子,数次攻取平陵都以失败告终,为的是让庞涓放松戒心。

为何要先打平陵,就是为了让魏军上当,平陵这个地方虽小,但是并不好攻打,打平陵就是为了就是给魏军一种错觉,齐军指挥失误。果然,庞涓看到齐国两路进攻平陵的人马都失败了,也就是放心了,却想不到孙膑早已派一支轻装部队直抵大梁。而在庞涓看来,齐军这菜鸡水平,连襄陵都打不下,居然还想打大梁,因此抛下辎重,亲自回师大梁,想要一举歼灭这支可笑的齐军。而这正是孙膑的目的,他就是要“怒其气”、“示之寡”,诱使庞涓震怒而轻敌,轻易地放下大部队回师救援。

孙膑并在庞涓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下了埋伏,结果庞涓被俘虏了。这一战也彻底打破了“魏武卒”几十年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战也让周边的国家看到了希望。“国际社会”也是现实。桂岭之战后两年,一直蜷伏的秦国出手拿下了魏国的河西重镇固阳。南边的韩国也隐然有崛起的趋势。

魏惠王坐不住了,秦国倒也罢了,你韩国算老几,和以前一样魏惠王出兵之前,照例是周边的国家先打好招呼,尤其是为了安抚赵国,把之前夺取的邯郸还给了赵国,并且跟赵成侯在漳河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接着找到秦国,固阳你占了就占了,这事儿我不计较了,不过我现在要讨伐韩国,你不要搞小动作。一番外交措施之后,秦赵两国表示不会出兵。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距离桂岭之战13年后,魏国再次发兵围住了韩国的首都。韩国没办法,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外交”策略和今天的英国差不多,宗旨一贯就是:你牛逼可以,强大也可以,但前提是不要威胁到齐国的利益,一旦侵害到齐国利益,齐国必须出兵。

齐国出兵还是老办法,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同样的味道——直指大梁。魏惠王一看齐国出兵,大骂齐威王是个“搅屎棍”,在此情况下,只能放弃韩国,调转枪口去打齐国。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可这一战略却是错误的,因为此时韩国就要撑不住了,再加一把劲韩国就亡国了,现在派庞涓回防大梁就行,完全没有必要出兵齐国。

齐国主帅孙膑在得到魏国举国之力来攻打齐国的消息时,立即撤军,意思就是视敌以弱,不断引诱庞涓继续进兵。为此孙膑用“减灶法”。简单说就是,今天埋锅造饭用十万,明天七万,后天五万,逐步减少。

果然,庞涓又上当了。开始急速进兵,这个时候,孙膑在魏军必经之路马陵埋下伏兵,当庞涓追击到马陵的时候,伏兵四起,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最后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并将太子申直接抓了俘虏。这一战,彻底奠定了孙膑在江湖上的地位,也彻底把魏国拉下神坛。

天纵奇才孙膑,改变了魏国称霸的道路。如果说“围魏救赵”后的魏国仍能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那么这次马陵大败算是扒下了魏国的底裤,大魏王发现自己步子太大扯了蛋。齐军用刀剑宣告了魏国退出强国之列,魏国想按住秦国,可惜已经按不住了。魏惠王派公子卬和秦将商鞅交战,结果被商鞅骗走,这而宣告魏国退出强国之列。

第二年,秦,齐,赵三家联军伐魏,魏国彻底丢失了崤山和函谷关天险。而掌握了崤函的秦国如虎添翼,奋六世余列,终于在一百二十年后统一六国。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在马陵之战。

更关键的是,从此时起,阴谋诡计代替了堂堂正正,春秋时期的战争不复存在,战国时期的兼并愈加血腥。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