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清朝当过知县,民国当过代总理,57年周总理亲自为他破例

浔阳历史君2023 2025-02-24 22:32:56

“你们共产党人不是提倡信仰自由吗?我有些老古板,我希望死后可以土葬,周总理你能帮忙和中央反映一下吗?”这句话是1964年朱启钤在临终前与周恩来的对话。对话中的朱启钤,曾在清朝担任过知县,曾在民国时期担任袁世凯的幕僚,并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贡献过自己的力量。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重要阶段,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朱启钤,或许在一些人眼中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但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作为清朝的知县,袁世凯的得力助手,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他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领域。从实业到文化保护,从拒绝日伪合作到为新中国的建设献策,朱启钤不仅在社会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因其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诸多贡献,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与特别的待遇。

朱启钤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成长伴随着清朝的衰落与民国的兴起。1902年,凭借姨父军机大臣瞿鸿禨的推荐,朱启钤进入京师大学堂担任译学馆工监督,这一职位虽然权力不大,但却使他与一大批北洋政权的核心人物建立了联系,其中包括袁世凯。在清朝末年,朱启钤逐渐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政策,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1905年,朱启钤任北京内城警察局局长,他在任期内提出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如在北京部分区域安装路灯,推行单行道交通制度,这些举措虽然并不轰轰烈烈,但却显示了他在当时城市管理上的前瞻性思考。同时,他严厉执行规则,甚至曾因一位清朝王爷夫人违反交通法规而处以罚款,这一事件也为他赢得了不少非议与支持。

随着北洋政府的建立,朱启钤逐步步入了政治核心圈,成为袁世凯的重要幕僚之一。1913年,袁世凯在短暂的北洋政府内阁中任命他为代总理,虽然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他未曾正式宣誓上任,但他却几乎参与了北洋政府所有重要内阁的运作。值得注意的是,朱启钤也深度参与了袁世凯称帝的策划,在这段历史中,他并未回避自己的角色,尽管袁世凯的帝制梦最终破灭,但朱启钤并未因这一事件受到过多指责。

抗战爆发后,朱启钤的立场显得尤为坚定。尽管日军多次尝试邀请他加入伪政府,他始终拒绝合作。尤其是在日军侵占其房产时,朱启钤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气节。他宁愿装病拒绝出门,也不愿为日伪政权效力。即使面临日本人的威胁,朱启钤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做汉奸。

这一段经历,彰显了朱启钤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立场。尽管他曾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高级官员,但在民族危难时刻,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民族一边,这也为他后来的历史地位增添了不少光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朱启钤暂时远离了政治舞台,他住在上海,过着不问世事的生活。直到周恩来总理在1950年代初特意找到他的朋友章士钊,通过他邀请朱启钤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朱启钤接受了邀请,回到北京,开始了新的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朱启钤并没有急于投身于行政或政治事务,而是专注于文史研究与古文化保护。他成为了文史研究馆的一员,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启钤对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存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创立的中国营造学社,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梁思成、林徽因等著名学者也在该学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朱启钤还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在天安门广场扩建工程中,他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确保了天安门广场的历史特色得以保留,避免了不必要的破坏。周总理在多次听取他的意见后,采纳了其中的部分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后来的天安门广场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启钤的晚年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特别关照。1961年,周恩来亲自为他主持了90岁生日庆典,展示了对这位老人的尊敬与关怀。而在1964年,朱启钤因病去世时,周恩来正在国外访问。当得知此事后,周总理亲自指示安排其葬礼,并特批朱启钤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