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河北某县委书记顶住压力越级发地震预警,三天后唐山大震

诺斯罗普的笔娱乐 2025-03-16 03:03:01

文、编辑|诺斯罗普的笔记

«——【·越级发布地震预警·】——»

1976年7月28日清晨,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短短23秒的时间内,众多建筑在一瞬间崩塌,地震共造成了242769万人死亡。

然而,在距离震中115公里的唐山青龙县,却没有一人在地震中丧失生命。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人,他更是宁可丢掉乌纱帽也要发布地震预警。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当初又为何只有他一人发布了地震预警?

«——【·预测到地震·】——»

在当时,受1966年邢台6.8级大地震的深刻影响,国务院对华北地区的地震预测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直到1974年,国务院发现了一些端倪,并专门下发了69号文件,明确指出了京津唐渤张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的风险。

后来,国家京津冀周边的几个省区市都作出了地震预测,甚至推测可能会发生中强震或强震、大震。

但是预测信息并不等于一定发生,所以当时很多人没有重视起来,直到唐山大地震前的一个周,1976年7月20日,时任专家的汪成民教授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再次得出了一个结论:河北地区将在近期,有极大可能会发生六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地震信息很可能引发的民众的极大恐慌、甚至威胁社会安定。

鉴于此,地震局并未对这个重要预测采取有效的预警和防范措施,但就是这一疏忽,最终导致了后来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

值得庆幸的是,汪成民教授的预测并非完全无人问津,他的预测引起了一位重要人物的注意,那就是距离唐山不远的青龙县的县委书记,冉广岐。

«——【·冉广岐·】——»

冉广岐,1927年2月出生于河北,在青涩的15岁年华便毅然选择了投身军旅,成为一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他在战火硝烟中度过,磨砺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948年7月,冉广岐离开了熟悉的部队,踏入了基层工作的广阔天地,在他心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1974年,他来到青龙县担任县委书记。

当时在汪成民教授得出结论之后,冉广岐书记结合他对地震的认识以为周围动物环境的变化,他对这个消息不敢有一丝轻视。

他深知在自然灾害面前,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但在当时的中国政策下,青龙县属于县级单位,是没有权力擅自发布地震预警,如果要采取措施,必须经过省级政府的批示后才能实施。

可冉书记清楚,地震发生时间无法确定,如果消息准确,但是在等待批示的过程中错失良机,等到地震真发生再采取补救措施,施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地震的苗头并作出反应,为此,冉书记开展了广泛的地震防范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并且,他更是下令全县居民,不分男女老幼,白天夜晚,家门均不得上锁,必须保证随时都能开门逃离的状态。

为了全县人民能够迅速逃离家园,节省下每一分每一秒,他要求近几日打开窗户,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逃离。还要求全县人民熟悉避难所的详细位置及路线,确保在灾难来临时能够迅速到达。

冉书记心里很清楚,在地震的威胁下,时间就是生命,因此,他果断决定先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然后再结合情况向上级汇报情况。

冉广岐书记开始亲自到各个乡镇、村组进行巡查和指导,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冉广岐书记要求全县的领导干部都动起来,务必通知到全县的每一户人家。

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全县观测站24小时值班,每天报告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青龙县的两个监测点在日后,真的监测出了令人不安的异常情况。

原本稳定的地震数据突然溢出,指针在仪器上剧烈跳动,这些异常现象的出现,无疑预示着地震有很大可能即将来临,甚至随时都会发生。

紧接着,在青龙县的大地上,动物们最先感知到了那股危险的迫近,难得一见的黄鼠狼甚至都跑到街上四散逃跑,地震的前兆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场的所有干部都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他们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究竟要不要“铤而走险”,把地震预报直接发出去?

«——【·尊重内心的决策·】——»

这个决定关乎着全县人民的生死安危,也关乎着他们自己的仕途和命运。

冉广岐书记连续三天未合眼,在一番思索之后,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定向全县预告灾情。

他毅然决定以县政府的名义向全县发布了地震警报,让全县人民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同时,他还紧急成立了防震指挥部,向群众介绍震前预兆,搭建防震棚,动员群众搬出危房,而所有人的努力之下,使得在震前两天就已经让全县60%的居民搬到室外防震棚居住。

但在这时,却有大部分人持有怀疑态度,认为他的做法过于激进,甚至越级发布地震预警的行为会影响太多人的政治生涯。

但是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全县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前面,他坚定表示:宁愿用自己的职位,换取全县几十万人的生命安全!

结果不出意外,冉广岐书记押中了可能发生的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当整个青龙县的人们还都沉浸在宁静的睡梦之中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突然划破了夜的寂静。

大地疯狂地颤抖,建筑物被震得露出了地基,地面出现巨大的裂痕,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地声,天空中骇人的光亮刺破漆黑的夜空。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瞬间惊醒了全县的人民,就在那一刻,人们才如梦初醒,意识到河北唐山地区正经历着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

冉广岐站在防震棚外,望着眼前的废墟,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后怕。

回想起自己之前的努力和坚持,那些日日夜夜的辛劳和担忧,如今终于得到了回报,他带领全县人民提前做好了防震准备,成功地将损失和伤亡降到了最低。

据事后统计,唐山大地震其损害程度和人员伤亡的数据令人震惊:震级达到了里氏7.8级,矩震级为7.5级,震中烈度高达11度。

根据官方统计,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地震导致7000多户家庭全家震亡,大量人员失踪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在相同震级的地震面前,距离震中唐山115公里的青龙县,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受灾景象。

«——【·无一人伤亡·】——»

全县上下,虽然也有房屋损毁,但令人惊讶的是,全县没有一个人因为地震失去生命。

冉广岐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担当和奉献,不怕丢乌纱帽,只为守护一方安宁。

正是有了冉广岐这样的英勇领袖,才能在灾难面前保持镇定和团结,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强烈的责任心创造了青龙县的这一神话,更被联合国称为“青龙奇迹”,并他颁发了纪念章,以表彰他在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卓越成就。

这因为他突出的贡献,使得他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和认可,冉广岐的事迹被广泛传播,他的勇敢、果断、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中国的防灾减灾事业树立了榜样,激励更多的人在灾害面前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应对挑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官者,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先。每一位为官者应当铭记于心,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像冉广岐这样的干部,也希望今后的官员们能像冉广岐一样,看待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得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参考资料:

网易新闻:一次笔记引发的“青龙奇迹”(三)

0 阅读:0

诺斯罗普的笔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