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什么没有形成大一统国家?翻了全网回答,没有一个靠谱的

食铁兽和柏拉图 2024-03-02 10:54:00

自476年西罗马灭亡以后,欧洲在之后1500年间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再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其中原因何在?

我翻了一圈目前网上的回答,主流观点认为欧洲分裂的原因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地形的割裂,二是种族的多样,还有一个就是宗教的分裂。但我认为这三个原因都没有说服力,多属人云亦云的观点。

先说欧洲的地形

很多文章把欧洲分裂归咎于欧洲地形复杂,山脉、河流纵横,把欧洲分割成很多相对独立的区域,具有天然的分离性。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我们看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中国的地形结构比欧洲复杂多了,往大了说中国从西到东分成了三个阶梯;往细了说,中国有三十多条大型山脉,五十多条主要河流,这些山脉河流纵横交错把中国版图切割成了数不清的区域单元,可以算得上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国家了。与之相比,欧洲真的能够称得上是一马平川了。

但结果是中国自秦始皇到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大一统状态,而欧洲自罗马帝国灭亡后则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所以,把欧洲分裂归于地形原因完全是人云亦云跟风的说法。

再说欧洲的种族

根据这些人的说法,中国属于单一民族的文明,九成以上都是汉族人。而欧洲则分成了日耳曼人、拉丁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四大民族,这四个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化各不相同,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向心力。情况是这样吗?

其实“民族”这一概念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在近代才形成的,用一个近代才产生的概念来解释中国和欧洲两千年的走向显然并不合适。

退一步讲,假使民族能决定政治走向,这种说法就有说服力了吗。欧洲分为拉丁、日耳曼、凯尔特和斯拉夫四个民族是不假,但这四个民族从语言划分上都属于印欧语系的不同语族,文化和语言并非势同水火,格格不入,反而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似性。

当然这解释起来有些牵强,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哥特人、法兰克人、德意志人这些都是日耳曼人,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日耳曼国家啊。所以从民族构成角度来得出欧洲没有统一的结论也是不靠谱的。

最后再来说说宗教因素

中国能维持大一统形态,儒家思想功不可没,虽然儒家算不上宗教。但欧洲没有统一则和宗教分裂没有太大关系。

目前欧洲国家都信奉基督教,不过分成了三个阵营,分别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南欧基本信奉天主教,中东欧基本信仰东正教,北欧大部分都信仰新教。

但东正教和天主教分裂是1054年的事,分裂之前欧洲也没有统一。天主教和新教分裂发生在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在此之前欧洲各国的政治格局基本已经确定下来了,和宗教改革没有太大关系。

那欧洲分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个是,日耳曼文明角色转换太快

公元4世纪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日耳曼诸部落受匈人的压力开始向西迁徙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冲击着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蛮族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在此后又延续了近千年,但东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心也逐渐东移,最后和欧洲文明渐行渐远。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它的疆域被各个日耳曼部落所瓜分。法兰克人占据了高卢,东哥特人占据了意大利,西哥特人占据了西班牙,盎格鲁撒克逊人占据了不列颠,整个西欧基本成了日耳曼人的地盘。

那这些日耳曼政权为什么没有统一成一个日耳曼帝国呢?原因是日耳曼人角色转换太快,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法适应文明继承者的身份,更没有能力消化罗马帝国留下的庞大遗产。

和罗马相比,日耳曼蛮族文明落后得多,在罗马灭亡之际,日耳曼各部族仍处于原始部落形态,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去征服其他政权,没有先进的宗教文化来同化其他部族,更没有成熟的政治制度来整合一个庞大统一的帝国。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日耳曼蛮族相当于一个个暴发户,面对罗马人留下的庞大家业,谁都不懂得如何管理,最后只能将其肢解,各凭本事去抢。所以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三个多世纪中,欧洲各地一直处于日耳曼各部落纷争割据的状态之中,直到查理曼的出现。

二是,日耳曼人部落的继承方式

8世纪,法兰克国王查理曼通过不断的军事扩张,建立了自罗马灭亡后西欧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权,他的统治区域覆盖了西欧的大半领土。

但他的王国并不持久,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孙子就签订《凡尔登合约》,将他的帝国一分为三,分别继承东、西、中三个法兰克王国,这形成了今后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雏形。

为什么查理曼的帝国没有像罗马帝国一样延续下来?除了上面说的法兰克的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没有办法形成对大帝国的有效统治外,最重要的原因要归咎于日耳曼人特有的继承制度。

古日耳曼人一直秉承诸子均分制,即父亲的所有遗产需要平均分配给其所有儿子,即便是国王也是如此。查理曼有五个儿子,但查理曼活得久,有四个儿子都先他而去,只有虔诚者路易死在查理曼之后继承了查理曼的帝国,避免了帝国更早的分裂。

但是虔诚者路易同样生了好几个儿子,他没有查理曼长寿,所以在他死后查理曼缔造的帝国很快就被他的孙子瓜分了。

其实这种情况在查理曼之前的墨洛温王朝时期也非常普遍,克洛维在481年建立法兰克第一王朝墨洛温王朝,这个王朝延续了近三百年,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分裂状态,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个诸子均分制在作怪。

到了11、12世纪中世纪的盛期,这种诸子均分制仍然在欧洲各国盛行,只不过形式有所改变,一般都是长子继承王位,次子继承其他领地或者进入修道院成为修士。

《凡尔登合约》瓜分查理曼帝国,是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合约的签订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年欧洲分裂的局面。

三是,欧洲特有的封建分封制度

时间继续往前推,为什么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再也没有统一过,这就涉及欧洲特有的封建分封制度。

这是一种很原始落后粗犷的统治方式,与之对应的是中国自秦汉以后以皇帝为核心而形成的一套复杂精密的官僚体系。

中国的官僚制度的特点就是皇帝掌握了最高权力,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皇帝之下的官民都是为皇帝服务的,不同的是官比民多了一个工具的角色。皇帝通过各级的官僚,一层层穿透将权力触及国家的每个角落,无论帝国版图多大,人口多少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

而欧洲的封建制完全不同,它源于日耳曼部落的亲兵团制度。在战争胜利后,部落首领将财物、土地和人口封赐给手下的将士,这样既能激励士兵勇猛作战,也能替首领分担统治的压力。最后,这种亲兵团制度发展成国王将土地分封给领主,以换取领取经济和军事回报的封建分封制度。

大领主在得到国王分封的土地后,同样有权将土地再分封给次一级的贵族,而领主下面的次一级领主不对国王效忠。这就是所谓的“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看上去和中国一层层的官僚制度很像是不是?但两者完全不同。中国的各级官僚权力全部来源于皇帝,所以才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而欧洲的领主虽然权力来自国王,但这种权力是独立的自主的,即便是国王死了,他的权力仍在,国王活着也不能随便剥夺他的权力。

这就导致了分封出去的大贵族逐渐发展成一个个的国中之国,小领主就成了国中国之国,而随着联姻和兼并,贵族的势力可能比国王还要强大。比如法王腓力一世统治时期,国王仅控制着法国面积的十五分之一,而作为他封臣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在法国的封地远远大于法王。

蓝色区域是法王统治范围

这种封建割据的状态一直贯穿着整个欧洲中世纪,这使得欧洲地图从古至今一直都像个五颜六色的马赛克拼图。

这种封建分封制度带来的结果,好的一方面是形成了贵族对国王的制约,最终形成了《大宪章》、议会这些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元素。

坏的一方面就是造成欧洲各王国内部的分离局面,中世纪欧洲各国国王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削弱贵族力量,强化王权。国王平定国内力量尚力不从心,根本无力去扩张吞并他国,整合一个大一统帝国。

四是,教皇VS国王的政教二元结构

我在之前文章中多次说过,欧洲中世纪是一种政教二元统治的格局,中世纪历史的一个主要脉络就是教皇与各国国王争夺统治权,既有宗教上的,也有世俗上的。

基督教的发展在欧洲历史上经历了好几个阶段,9世纪以前教皇靠拜占庭帝国的庇护,9世纪以后开始寻求法兰克人的庇护,直到11世纪前教权一直依附于王权。

但这种情况到了11世纪以后发生了变化,经过半个世纪主教叙任权的斗争之后,罗马教会开始摆脱王权的控制,并逐渐凌驾于王权之上。

到了英诺森三世掌权时期,罗马教皇的权势达到顶峰,绝罚一出,莫敢不从,罗马教皇真正成为欧洲的太上皇。从某种程度上讲,罗马教皇统一了欧洲,建立了一个精神上宗教上的大一统帝国。

一山不容二虎,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教会必然会竭力削弱王权,避免王权专制的出现,更不可能容忍一个世俗的统一大帝国。教皇虽然在世俗力量上无法与王权相抗衡,但欧洲的封建割据局面为教皇纵横捭阖,施展政治手腕提供了条件。

比如,在争夺主教叙任权的过程中,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就通过绝罚革除德皇亨利四世的教籍,鼓动德国反对派贵族发动叛乱,从而逼迫亨利四世在教皇城堡外冒着风雪忏悔了三天三夜,才得到教皇的原谅。从这件中世纪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辱”事件中,我们就能对教皇削弱王权的手段可见一斑。教皇英诺森三世也同样使用绝罚手段,迫使英王约翰就范,承认英国为教皇的领地。

为什么教会要干涉欧洲的统一,我们看看拜占庭历史就知道了。拜占庭帝国从396年罗马分裂一直到1453年被土耳其攻灭,一直维持东方式的皇帝专制制度。在这种政治局面下,基督教的影响虽然也很强大,但只能依附于皇权,成为皇权统治的工具。

五是,英国的大陆均衡策略

网上经常把英国调侃为欧洲的搅屎棍,这话放古代同样适用。英国自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就退出了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专心经营岛上事务。

岛国的性质决定了英国必须采取大陆均衡的策略,遏制欧陆任何一个国家做大的可能,否则英国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在海外贸易上都将处于绝对被动的局面。

在查理曼之后,欧洲大陆并不是没有机会整合成一个大帝国,但这些机会大多被英国破坏掉了。

1701年,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继承西班牙王位,英国为了阻止法西联合形成一个大波旁王朝,联合奥地利与法西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终迫使法王承认法西永远不合并。法国第一次整合大帝国的梦想被打破。

法国第二次整合欧洲的尝试是在拿破仑时期。通过对外战争,拿破仑成为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并封他的兄弟成为那不勒斯、荷兰、西班牙等国国王,整个欧洲除英国外,都臣服在拿破仑武力之下或与之结盟。这也使得拿破仑成为继查理曼之后最接近统一欧陆的人。

英国自然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欧洲帝国,所以多次组建反法联军,最终在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挫败拿破仑,并将其流放,拿破仑建立的大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基本上成就了欧洲今日之格局。

六是,民族国家概念的兴起

到了近现代,民族主义兴起,民族国家代替王朝政权成为欧洲政治关系中的主要角色。

封建王朝时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边界比较模糊,不同国家之间往往共有一个君主,底层百姓对此也习以为常,并不会觉得是外族入侵,或者自己国家被吞并。所以才会产生如大哈布斯堡王朝和大波旁王朝这种一个家族统治多个国家情况的出现。

到了19世纪,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民族国家的概念开始形成,生活在同一区域,说着相同语言,具有相同文化的一群人,开始产生身份认同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个现代国家。

国家与封建王朝完全不同,它具有天然的排他性,会坚决抵抗其他民族的入侵和吞并。一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的倡议,让不同民族建立自己的国家,更加速了欧洲版图的分裂。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以及拉美殖民地的独立,都和民族国家概念的兴起有很大关系。

而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凭借强大武力仍然不能征服欧洲,就是因为欧洲各国早已形成强烈的民族主义,在这种主义的趋势下,欧洲各国才会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德国的入侵,从而粉碎希特勒统一欧洲的野望。

最后总结下

欧洲自罗马灭亡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没有统一的原因和地形的复杂性、种族的多样性以及宗教的分裂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早期日耳曼文明过于落后无法继承罗马庞大遗产,只能分而治之;中期受日耳曼诸子均分制、封建分封制以及政教二元对立的影响,欧洲中世纪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到了近现代,法国有两次整合欧洲的尝试,但都被奉行大陆均衡策略的英国所粉碎。

最后,再提一点,中国的大一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世界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而欧洲这种分裂局面才更有普遍性。如果中国没有秦始皇一统六国,实行郡县制以及汉灭秦之后继续沿袭秦制,说不定也会变成今日欧洲之格局。

2 阅读:37

食铁兽和柏拉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