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国家发改委再次释放"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信号,计划新增2万招生名额。对于高三考生而言,无疑是利好,尤其是985、211率极低的四川,那或许是许多普通家庭新的希望所在。

这已是继2023年1.6万扩招后的连续动作,北大、清华等顶尖学府的新增指标均投向国家战略急需领域。这场始于1999年的教育实验,在25年后再次引发深层思考。
扩招从来都是复杂的经济命题。
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催生首次大规模扩招,以教育消费拉动内需的逻辑延续至今。当前经济下行周期中,扩招既能缓冲就业压力,又可撬动教育投资。但硬币的另一面日益凸显:全国高校生师比已攀升至17.3:1,部分院校实验设备人均使用时长压缩30%,大班授课成常态。
在数字繁荣的表象下,结构性矛盾愈发尖锐。当"双一流"高校扩招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时,地方院校仍在传统专业重复扩张,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教育投入增速(年均4.3%)落后于扩招规模增速(年均5.1%);企业调查显示,46%的雇主认为近年毕业生实践能力呈下降趋势。
这场教育变革的本质,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校准。扩招政策需要超越数量增减的层面,构建"规模-质量-结构"的动态平衡机制:通过财政专项确保生均经费硬约束,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数字孪生系统,推行"学术型+应用型"双轨培养体系。正如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教授马丁·卡诺伊所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竞赛,不是看谁培养的学生更多,而是看谁能更精准地生产人力资本。"
当扩招进入深水区,我们需要的是一场贯穿招生培养、学科设置、课程升级换代、评价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毕竟,在人口结构剧变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高等教育的每一次落子,都在书写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