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老人癌症晚期,西医判死刑,儿子用泥土煮水拯救父亲

松尘谈历史故事 2025-02-18 05:46:35

2013年,福建一位癌症晚期的老教授,在做完手术第二天,突然生命垂危。

医生救治后,摇头表示无能为力,让家属做好最坏的打算。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老教授在国外的儿子,带回了一包“泥土”,竟将他救了回来。

这到底是什么“土”,竟有那么神奇?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央视网、江西卫视、百度百科】(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命悬一线

刘美芳是一位知识分子,她的丈夫黄教授是厦门大学的退休教授。

2013年10月,刘美芳出门散步,接到丈夫黄教授的电话,要来找她一起去买菜。

刘美芳等了一会儿,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咚”的一声。转过头,她发现丈夫已经倒在了地上,紧紧捂着肚子,脸色十分苍白。

她害怕极了,赶忙打了急救电话,到医院进行了一系列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后,黄教授被诊断为直肠癌,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情况十分危急,必须立即进行手术。

刘美芳瞬间没了主心骨,不知道该怎么做。慌张下,她赶忙拨通了儿子黄飚的电话。

黄飚在加拿大工作,接到母亲的电话,赶忙订了最快的航班回来。手术如期进行,病房门口只有刘美芳焦急的身影,儿子还在飞机上没回来。

好在,手术还算顺利,肿瘤被成功切除,医生说只要调养得当,进入康复期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她稍稍松了一口气,以为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

然而,手术后的第二天,黄教授的消化道,突然开始持续出血,而且出血量越来越大。医生们迅速采取措施,输血、止血药物,能用的方法都用了,可出血却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

更糟糕的是,他们怎么也找不到出血点。

医院组织了多次专家会诊,甚至请来了国内消化道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

专家们围坐在会议桌前,眉头紧锁,仔细研究着黄教授的病历和各项检查报告,讨论着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案。

然而,经过一番激烈的探讨,他们最终也只能无奈地摇头。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生们只能遗憾地告诉家属,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刘美芳瘫坐在椅子上,泪水止不住地流,她无法接受与自己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就这样即将离她而去。

黄飚赶回来后,知道这个消息,心中满是自责。但他不想坐以待毙,开始找寻各种方法。

网络寻求帮助

他带着父亲的病历,跑遍了厦门的各大医院,向每一位医生询问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方案。

然而,得到的答案却如出一辙,医生们都无奈地摇头,表示已经无能为力。

就在黄飚感到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到如今是信息时代,网络上汇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或许有人能给他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于是,他怀着一丝希望,将父亲的病情,详细地发布在了,各大论坛和社交软件上,还附上了父亲在病床上骨瘦如柴的照片。

照片中的黄教授,眼神空洞,面色苍白,身体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让人看了心疼不已。

帖子发出后,在朋友的转发和推荐下,很快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关注。大家纷纷留言,表达对黄教授的关心,并好心地提供各种治疗建议。

有的网友建议他,给父亲试试食疗,还有的网友,建议他去看中医。黄飚虽然知道,网络世界真假难辨,这些建议未必都可信,但他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于是,他把每一条留言都认真地记了下来,然后逐一咨询医生,看这些建议是否真的可行。

在众多留言中,一个偏方引起了黄飚的注意,用老灶台里的灶心土煮水喝,可以止血。这个偏方太奇怪了,黄飚的第一反应很质疑,一块土怎么救命。

但没有别的办法,倒不如试一试,万一有奇迹发生。

就这样,开始四处寻找灶心土。

不过,现在人都翻盖了房子,之前的土灶台可是不常见。黄飚跑遍了厦门的大街小巷,询问了无数家药店和中医馆,得到的回答都是没有灶心土。

黄飚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想起了老家的农村,那里或许还保留着一些老灶台。

于是,他怀着一丝希望,联系了住在农村老家的叔叔。可叔叔的回答也是一样,家家户户都拆掉了。

正当黄飚打算放弃的时候,叔叔说村子有一家,好多年都没住,所以也没翻修,有可能还有。

黄飚听后,立即开车赶往老家。一路上,他心急如焚,不停地催促着自己开快一点,再快一点。

“泥水”效果显著

终于,黄飚来到了老家的村子。他顾不上休息,直接朝着村尾的老房子奔去。

在屋子的角落里,黄飚终于找到了那口老灶台。黄飚顾不上脏乱,小心翼翼地爬上灶台,开始在灶膛里寻找灶心土。

经过一番努力,黄飚终于在灶膛的底部,挖到了一块块黑色的土块。

黄飚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土块收集起来,装进袋子里,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厦门。

回到厦门后,黄飚一刻也不敢耽搁,他按照从网上查到的方法,在中医的建议下,开始制作灶心土水。

他先将灶心土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清水,放在火上慢慢熬煮。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逐渐变成了淡黄色,还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

黄飚端着这碗来之不易的“泥水”,来到了父亲的病床前。

母亲看着这碗来历不明的液体,心里充满了担忧和疑虑。她担心儿子病急乱投医,反而会害了老伴。

黄飚理解母亲的担忧,他耐心地向母亲解释,自己是经过反复调查和咨询后,才决定给父亲一试的。他还拿出自己收集的资料,向母亲证明灶心土的药用价值。

在黄飚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让父亲喝下这碗“奇怪”的水。

黄教授看着眼前的这碗“泥水”,心中也有些犹豫。但他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还是喝了。

喝完之后,黄教授静静地躺在床上。一家人都很紧张,然而仅仅过了20分钟,原本还在不断出血的消化道,竟然神奇地止住了血。

黄飚激动地叫来医生检查。医生们赶到病房,看着监测仪上稳定的数据,又为黄教授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当确定出血真的停止了时,他们也感到惊讶极了。黄教授的家人喜极而泣,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黄教授按照医生的建议,继续服用灶心土水进行调养。他的身体也逐渐好转,脸色变得红润起来,精神也越来越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养,黄教授终于康复出院了。他又可以和老伴一起在小区里散步,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传统医学不可替代

黄教授的康复,让灶心土这味古老的中药,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灶心土,又称伏龙肝,是经多年用柴草熏烧而结成的灶心土。它性辛,温,归脾、胃经,具有温中止血、止呕、止泻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虚寒失血、呕吐、泄泻等病症的治疗。

在古代,灶心土就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许多中医典籍中都有关于灶心土的记载,如《本草纲目》中就提到:“伏龙肝,乃灶中对釜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曰伏龙肝。” 可见,古人对灶心土的药用价值早有认识。

在一些传统的中医方剂中,灶心土也是重要的一味药,如黄土汤,就是以灶心土为主药,用于治疗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所致的各种出血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灶心土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它可以缩短凝血时间,抑制纤溶酶活性,增强血小板功能,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医学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不过,虽然传统医学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不能盲目迷信偏方。像黄教授这样用灶心土治愈疾病的案例,只是个例,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情况。

希望这个故事,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医学,重视传统医学。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探索传统医学的奥秘,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央视网——中药名中的龙文化:伏龙肝得名于灶神“伏龙”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 儿子赠我“救命药”

百度百科——伏龙肝

免责声明:本账号部分图片和内容,都来自官方媒体或互联网,如果存在侵权或其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马删除,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一部分进行了润色,如有雷同,请不要当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