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马斯克的读书方法,你几乎可以学会任何东西

论史近现代 2025-03-21 00:21:50

今天早上,我翻完微信收藏夹里最后一页《马斯克传》,顺手点开了他的采访视频。

镜头前的他穿着黑色T恤,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如果你能读大量的书,且与人交流,你几乎可以学会任何东西。”

一个同时管理着特斯拉、SpaceX、OpenAI的“疯子”,

一年完成普通人8年的工作量,一周工作超过100小时,却依然坚持每天读书。

他究竟凭什么?

答案或许藏在那些被他翻烂的书籍里。

01

马斯克的读书法:

像造火箭一样“暴力拆解”知识

1

用“海量阅读”替代课堂:90%的知识靠自学

马斯克从小就是个“反传统学习者”。

当其他孩子还在课堂里被动接受公式时,他每天读2本不同领域的书:从《银河系漫游指南》到《爱因斯坦传》,从《结构力学基础》到《国富论》。

他一个月读60本书的速度,本质上是对知识的“饱和式攻击”,就像SpaceX用数千次发动机点火测试来验证可靠性一样。

这种野蛮生长背后,藏着一条底层逻辑:

学科边界是人为的,但知识本身是流动的。

当他决定造火箭时,NASA专家嘲讽“外行不可能成功”,他却用半年时间啃完《火箭推进原理》《轨道力学》等专业书籍,直接指出传统航天业“用分立零件组装火箭”的致命低效,最终用一体化铸造技术将成本砍到1/10。

2

目标导向:为解决问题而读书

“我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造火箭而学习。”马斯克在接受清华经管院长钱颖一采访时坦言。

这种思维在《马斯克传》中有个经典案例:当他发现购买俄罗斯火箭要价1亿美元时,当场掏出计算器:“如果我自己造,成本只要6000万。”

于是他开始读所有能找到的火箭制造手册。

普通人读书是“输入优先”,马斯克却是“输出倒逼输入”。

就像他在《暗时间》中实践的:读书时手握纸笔,每读一章必做三件事:

拆解核心逻辑(如“火箭燃料配比公式”)

对比现实案例(如“NASA某次发射失败是否与此有关”)

列出行动清单(如“明天联系材料供应商测试铝合金强度”)

3

读书时间颗粒度把控:5分钟切割法

马斯克把一天切成288个5分钟“时间块”,读书计划精确到“本周必须读完某书第50-120页”。

这种量化思维让读书不再是“靠感觉”,而是可执行的工程问题。

就像他要求SpaceX工程师:“把登陆火星分解为2000个具体任务,每个任务必须在本周五17点前验证完毕。”

02

普通人如何用

马斯克方法自学?

1

建立“T型知识结构“

马斯克的知识体系像字母T:

横向广博(编程、物理、能源、AI)

纵向精深(火箭推进、电动车电池)。

普通人可以这样做

每周读1本跨界书(比如程序员读《行为经济学》)

用“费曼技巧”验证理解:读完一章后,假装给8岁孩子讲解核心概念

建立“问题笔记本”(如“如何用第一性原理优化我的工作流程?”)

2

让知识“带电”流动

马斯克在传记中反复强调:“书可能是错的。”

他曾发现某本权威教材里的公式误差达到15%,转而通过实验重新推导。

这启示我们:

读书时随身带“验证清单”,举个例子,比如读到“早起效率更高”,立刻记录自己未来3天早晨8点的专注度。用“20%原则”实践:花20%时间学习理论,80%时间动手验证。比如,学写作时,每读1小时写作方法就写1000字文章。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预言:“2050年最可怕的不是失业,而是多数人丧失了再学习能力。”

当ChatGPT每小时吸收人类2000年的知识量,当SpaceX用3年走完NASA 30年的路,读书自学早已不是加分项,而是生存刚需。

马斯克用读书对抗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

正如他在传记中所说:“当别人用旧地图找新大陆时,我选择直接造一艘飞船。”

来源:老李氏Laolis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