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冷静期:蒋胜男再掀争议风暴,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婚姻闸门?

旺旺看体育文化 2025-03-06 04:24:09

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因《芈月传》广为人知,但她近年来更以“反离婚冷静期”斗士的形象引发关注。在2025年两会提案中,她再次呼吁删除《民法典》离婚冷静期条款,直言该制度“以极少数冲动离婚案例为由,强制多数人承担额外成本”。

总结蒋委员的核心论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家暴受害者困境:全国妇联数据显示,2022年超60%家暴受害者在冷静期内遭遇暴力升级,甚至有丈夫在冷静期第13天持刀杀害妻子的恶性案件。

2. 离婚成本转移:民政部数据显示,2021-2023年协议离婚占比从75.4%降至71.9%,而诉讼离婚占比升至28.1%,导致司法资源承压。

3. 社会连锁反应:蒋胜男指出,离婚冷静期未提升结婚率与生育率,反而让年轻人对婚姻更恐惧——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创40年新低(610万对)。

蒋委员的提议在网络上掀起热烈讨论——离婚冷静期是“婚姻粘合剂”还是“暴力温床”?

支持方观点:

减少冲动离婚:2021年实施后协议离婚率下降14%,部分夫妻通过调解和好(如深圳案例)。

保护子女权益:为有孩家庭提供缓冲期,避免因父母冲动离婚造成心理创伤。

协商效率提升:杭州某案例显示,冷静期帮助夫妻厘清共同债务,减少财产纠纷。

反对方控诉:

弱势群体风险:家暴受害者被迫与施暴者共处,法律保护措施执行漏洞频现。

程序性压迫:协议离婚需两次到民政局,冷静期后若一方反悔,诉讼离婚耗时长达1-2年。

治标不治本:冷静期无法解决婚姻根本矛盾(如价值观冲突),仅延迟破裂结局。

冷静期≠一刀切,配套措施才是关键

全球多国设有类似制度,但执行更灵活:

1. 法国:30天冷静期+强制调解,政府提供免费心理辅导与法律援助,调解成功率超30%。

2. 德国:3-6个月冷静期+婚姻咨询义务,法院可缩短存在家暴的冷静期。

3. 美国:各州差异显著,加州要求6个月冷静期但允许家暴受害者豁免,配套反家暴庇护所。

4. 日本:6个月“冷却期”内需完成子女抚养方案,否则法院可驳回离婚申请。

例外条款:多数国家为家暴、虐待等情形设置快速通道,避免二次伤害。

社会支持: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与调解服务深度绑定,而非单纯拖延时间。

未来出路:从“制度枷锁”到“人性化改革”

蒋胜男的呼吁并非否定冷静期初衷,而是反对“一刀切”模式。结合国内外经验,改革可聚焦:

1. 设立例外情形:家暴、虐待、赌博等恶性婚姻应豁免冷静期,借鉴德国缩短流程。

2. 强化配套服务:将冷静期转化为“修复黄金期”,强制引入专业婚姻调解与心理干预(如法国模式)。

3. 优化司法衔接:对冷静期反悔导致的诉讼离婚,设立绿色通道,避免程序空转。

婚姻自由不应是“戴着镣铐跳舞”

离婚冷静期的存废之争,本质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稳定的博弈。与其纠结于“删或不删”,不如借鉴国际经验细化规则,让制度既保护冲动者的婚姻,也拯救受害者的生命。正如蒋胜男所言:“进得去的婚姻,也要能出得来——这才是对自由真正的尊重。”

0 阅读:9

旺旺看体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