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倚红偎翠”、“浅斟低唱”知名,然而他一生参加了五次科举,跨度二十多年
他是婉约词宗,几乎以一己之力将宋词创制完备,“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他是“妇女之友”,深得女性喜爱,身后每逢清明,都有佳人前来祭奠
一、暮年及第,喜出望外大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十三岁登基为帝的宋仁宗赵祯终于在刘太后去世后迎来了亲政。这位历史上以“仁”为庙号的皇帝,以性情宽厚知名。亲政后不久,他就下达了开恩科的命令--给历届科举不得意的人士机会,放宽录取尺度。于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出现了,他闻讯后从鄂州启程快马加鞭赶赴京师汴梁,在这一年的春闱里,已经年近半百,并且特意在这一年改名为‘永’以期转运的他终于暮年及第,欣喜若狂,回首前程往事,那些晓风残月,买醉花丛,此刻如过眼云烟,他说:
你们不懂我柳七:“眠花宿柳非吾意,白衣卿相岂自甘”,看看,我终于也鲤鱼跃龙门,要一飞冲天了:
《柳初新》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
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岘绿娇红姹。
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
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
遍九陌、相将游冶。
骤香尘、宝鞍骄马。
柳永画像
柳永这个名字,我们太熟悉了。在道学家眼里,甚至在我们大部分人心目中,他似乎就是一个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无形浪子。他的词集也确有不少描写男欢女爱,青楼歌舞之句。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柳永生活在真宗、仁宗北宋承平年代,多次科举,却屡试屡败,原因是他的风流放荡,而这风流不羁的名声未免过大,他的那些“艳词”有弄得“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宋仁宗不喜欢这样的风气,于是在一次柳永中举后,借他《鹤冲天》一词后,斥责柳永“何要浮名”、“且去填词”,柳永于是从此破罐子破摔,还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至于一生浪荡蹉跎。
实际上,这个印象很有可能是错误的。柳永的晚年及第,恰恰是因为仁宗开了恩科,而且已经50岁的柳永闻讯即来,很显然是他对科举功名还是非常在意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和“白衣卿相”,当然也只是当年吐个槽,抱个怨而已。
柳永一生应该参加了五次科举,第一次,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柳永在汴京第一次参加科举,这一年的春闱,真宗有诏“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糜者,皆严谴之。” 这一顶帽子很容易扣到柳三变(柳永原名)身上,咸平五年就从家乡福建出来,计划进京考试的他,路过杭州,被那里的山水和佳人迷住了,在他写出著名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后,名声大涨,似乎忘记了自己出行的目的,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竟然一直待了大概五年,自然写出了不少或烂漫或轻浮的诗词。
这次落第,让少年轻狂,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的柳三变愤慨不已,于是在满腹牢骚下写出了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大概这首词实在太出名,如果说中第的诗词,以孟郊的“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最为知名,那落第的诗词,最出名的几乎可以肯定是柳永这首了。其实这一年柳永才21岁(或24岁,柳永生卒年不详,有争议),不过是年轻气盛,骤逢失意的吐槽罢了。事实也确实如此,不久他写的另外一首《如鱼水》里,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心态:“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莫闲愁。” 说自己才高艺足,又有美景佳人相伴,别着急,总有时来运转,壮志可酬的时候的。
武夷山 柳永像
而且他后来在京师接连参加了4次科举,跨度十几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或30岁,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
天禧二年(1018年),30或33岁,柳永第三次落榜,不过他的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
天圣二年(1024年),36或39岁,柳永第四次落第,这次,他似乎有点沉不住气了,愤而离开京师。
所以,已经很显然了,柳永是很重视科举的,只是说他散漫大概也是没错的,看这几次考试的时间间隔就明白了,因为宋代科举最初几乎是每年都有一次的,一直到英宗年间才开始定为三年一次。再回头说一说柳永被斥责奉旨填词一事,在宋人笔记严有翼《艺苑雌黄》、吴曾《能改斋漫录》都说到是仁宗特意将柳永落榜。从时间上来说,最有可能的就是天圣二年1024年这一次了,这一年,仁宗赵祯15岁,尚未亲政,朝堂上实际是刘太后说了算的,录取进士在宋代是大事,也是“垂帘决事”的刘太后说了算。
二、三任九年,久困选调蹉跎半生的柳永,终于踏上了仕途,被授予授睦州团练推官,从此也成了有编制的人。年已半百的柳永,一改自由散漫,从此开始兢兢业业工作了起来。大概是觉得半生已过,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于是他不仅工作认真,还适时地结交上层人物。
前往睦州(现在浙江建德、桐庐一带)任职的柳永,经过苏州时,特地前往拜谒当时任苏州知州的范仲淹。当时的范仲淹其实已是朝堂红人,只不过因为”伏阁请对“惹怒了仁宗,被外放。要说柳永的眼光还是挺准的,他写给范仲淹的PMP词中说”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说他是朝廷重臣,说他治理能力强云云。
范仲淹比柳永还小两岁呢,估计这个时候的柳永其实挺想得开的,到任后不久,他就和睦州知州吕蔚相处融洽,吕知州极其喜爱他的才华,于是郑重向朝廷举荐,但朝廷没有批准,因为柳永同学到任才刚刚一个多月呢,还“未有善状”。
三年后,景祐四年(1037年),柳永终于获得了升迁,调任余杭县令,从辅官,变成了一县之长。柳永在余杭仍然努力工作,勤政爱民,深得拥戴。根据后来明《嘉庆余杭县志.卷二十一》记载:"柳永字,仁宗景祐年间余杭县令,长于词赋,为人风雅不羁,而抚民清净,安于无事,百姓爱之。建X江楼于溪南,公余啸咏。" 也就是到了明代人修的县志里面,仍旧说柳永的政绩”抚民清净,安于无事,百姓爱之“,这说明当时他确实是干得不错的。
宝元二年(1039年),56岁的柳永被调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在这里,他写出一首七言古诗《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表达了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偎红倚翠大师”,看似放浪形骸,却也有着积极入世,关怀苍生的心胸。
《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從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庆历三年(1043年),60岁的柳永,调任泗州判官。
九年时间,三任地方官职,柳永都颇有政绩,甚至有“名宦”之声。按宋制”磨勘改官“来说,也就是任职满了,政绩不错,自然就应该升迁的;而且柳永也看得开啊,他一直做的一件事就是写词献给那些重臣以求得用,也就是干谒,他“干谒”对象就有吕夷简、吕溱、蒋堂、滕宗谅、孙沔、刘敞等--这些人都是仁宗一朝的名臣。再说柳永都一把年纪了,但怎么搞来搞去,还是一个判官这样的副职呢?
再往下看,到了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施行庆历新政,也重订了官员磨勘之法。和范仲淹还算有一点交情的柳永,就来了一次申雪投诉,不过也只被授予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两年后,终于把这个佐字去掉了,转官著作郎。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也是个闲职,不过从七品上,掌教弟子而已。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从六品上。柳永最后以此官致仕,也就是退休了。
柳永的“久困选调”,升迁难,据说是和仁宗有关。根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的记载:当时有一个史姓宦官(柳永同学的粉丝真的是很广啊)也为柳永”久困选调“抱不平,趁着天文机关奏“老人星见”,报吉祥之时,说教坊进了新曲《醉蓬莱》,柳永有才,让他应制填首词把。仁宗早年其实也挺爱好柳永的词的,就欣然同意了。柳耆卿大叔一看机会来了,那还不好好把握啊,于是才思泉涌,欣然走笔,题《醉蓬莱慢》一阕,写完自己看看,嗯,不错,还挺得意的。没想到,这次大叔用力过猛了。
比进呈,上见首有“渐”字,色若不悦。读至“宸游凤辇何处”,乃与御制《真宗挽词》暗合,上惨然。又读至“太液波翻”,曰:“何不言波澄!”乃掷之于地。永自此不复进用。
仁宗,永昭陵
意思是宋仁宗不悦,对于好脾气的仁宗来说,那就是怒了呗。至于具体原因,我们来看看这首给柳永带来厄运的词作:
《醉蓬莱》柳永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
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
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
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
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
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
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词的上阙写皇宫中秋景,太平盛世,为皇帝出游铺下华美祥和的背景,下阙歌颂皇帝出游。看起来没毛病啊,这么就PMP拍到马腿上了呢?
问题出在了颂词有语句竟然和悼词暗合,这是犯了大忌啊。
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首先,是用了“渐”字,“大渐”是皇帝病危之意;再来,仁宗他爹驾崩后有挽词”护川逝之宸仪......瞻幄凤兮何有?”,这首词里,又是“宸”,又是“凤”的,你让仁宗能不联想吗?仁宗看的已经很不高兴了,当看到“太液波翻”,怒了:“何不言波澄!”,“翻”字音同“反”,对于皇帝来说,相当忌讳,尤其是北宋这个从骨子就怕人夺权,所以要杯酒释兵权的朝代!于是,一向脾气不错的仁宗,也忍不住将诗稿扔在地上,拂袖而去!
赵官家不高兴了,柳永注定没有好结果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算不幸中的大幸了,换了别的皇帝,可能都命要没了。
于是,柳永的官职就定格在了屯田员外郎,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柳屯田”。致仕后的柳永定居润州,在皇祐五年(1053年),或嘉祐三年(1058年)逝世,享年71或73岁。
【注1】:柳永的生卒年,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据学者考证,现在普遍认为大概生于雍熙二年(985年)或四年(987年),卒于皇祐五年(1053年),或嘉祐三年(1058年)。
三、少年浪荡,偏爱江南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曾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后入宋,先后任多地县令。柳永就是在父亲任所里出生的。柳永少年时,便跟随父亲任职迁徙,到了大概至道三年(997年),十多岁时父亲任职国子博士后,因奶奶思念亲人,就和叔父一起回到福建老家崇安,也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市。上面这些记载是根据王禹偁为柳永爷爷做的墓志和给他父亲做的序文得到的。王禹偁是宋初著名的文学家,事见王禹偁:一生以直言为荣的北宋诗文先驱 ,可见少年时代的柳永其家教或者说父辈的资源,一定是为他的文学素养助益不少的。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十七八岁的柳永离家,准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谁知道,他来到杭州后,竟然被这里的秀山丽水,繁华都市和曼妙佳人所深深吸引,一待就是五年,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本来只是路过这里,是要离家参加科举。
柳永浪漫生涯的源头,很可能就是就是源自这首《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翻遍古籍,描写杭州的诗词,估计很难找出比这首更动人,更优美的了。初来乍到的柳三变写这首词,据说是用于拜谒当时的杭州知州,以期扬名。这首词的确让他扬名了,此词一出,从杭州的官场、市井,迅速流传至大江南北。彼时的柳三变,声名鹊起,杭州的官绅士人,青楼名妓争相与他结交,以获得柳七题词为荣。
少年才名,志得意满,柳永身上的那种也许与生俱来的放荡不羁便逐渐显露出来。他似乎忘记了出行的目的,家人的嘱托,功名的利诱,彼时彼刻,似乎已经被他淡忘了。他徜徉在杭州的湖光山色之中,乐此不疲地频繁出入士绅府第,乐不思蜀得出入青楼,沉醉于听歌买笑的逍遥之中,不可自拔。
《玉蝴蝶》
是处小街斜巷,烂游花馆,连醉瑶卮,
选得芳容端丽,冠绝吴姬。
绛唇轻、笑歌尽雅,
莲步稳、举措皆奇。
出屏帏。倚风情态,约素腰肢。
当时。绮罗丛里,
知名虽久,识面何迟。
见了千花万柳,比并不如伊。
未同欢、寸心暗许,
欲话别、纤手重携。
结前期。美人才子,合是相知。
这一醉,就是四五年过去了。杭州耍够了,他继续沿运河北上,又去杭州、扬州,快乐得玩耍。于是“江南佳丽地”,到处都留下了他的风流。
《击梧桐》
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
自识伊来,便好看承,会得妖娆心素。
临歧再约同欢,定是都把、平生相许。
又恐恩情,易破难成,未免千般思虑。
近日书来,寒暄而已,苦没忉忉言语。
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
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
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直到1008年,他大概才终于下定决心,告别这一段放浪生活,踏入科考的大门。只是,他不曾想到,自己的科举之路竟然如此坎坷和艰辛。
四、婉约词宗,影响巨大天圣二年(1024年),36岁(或39岁)的柳永第四次落第,从屡试屡败,到屡败屡试,这次,他终于沉不住气了。京师虽好,花丛虽灿烂,然而又有什么用呢?他决定离开,去纵横江湖,且自逍遥。
据说,那首著名的《雨霖铃》便作于此时。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又据说,这首词因失恋而写,虽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然而不是喜欢的人有啥意思呢?仕途和情场的双双失意,让柳永痛苦不已,然而“人生不幸诗家幸”,双重打击之下,柳永的艺术天赋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在填完这首千古名篇之后。柳永南下西去,在漂泊中度日,常常以填词为生,足迹遍及两湖,川蜀、江南等地。直到10年后,仁宗亲征,开恩科,他才再次回到京师,在暮年及第。
柳永给后世留下的许多经典婉约词,很大部分作于这段时间。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全面进行革新的人,也是宋代创作和使用词调最多的人,并且大力创作慢词,也就是长调,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五代时期,词的体裁以小令为主,慢词不过十多首,宋初也仍然写小令居多,张先、晏殊和欧阳修等分别尝试做了17、3和13首慢词,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属于柳永首次使用的就有100多个,可以说“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柳永对词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来看看后来词人的说法。
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说:“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叶梦得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五、写在后面据说,柳永晚年穷困潦倒,去世时几乎是一贫如洗,甚至没有亲人祭奠和安排后事。歌姬们感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柳永殡葬时:“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一人不到,哀声震地。” 每年的清明节,歌姬们更是相约前去他的墓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后人更是有诗云: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也许,在道学家看来,柳永是浪荡子弟。但柳永身后能如此被女性怀念,说明了柳永身前绝非醉卧花从这么表面化,而是对女性很是尊重。
回看柳永的一生,虽然仕途不顺,当时名声不佳,但我觉得他是不会后悔的。
“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他逍遥过;
理想他追求过,仕途他努力过,官虽不大,但名声很好,如此足矣。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