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充斥着挑战与奋斗,疾病、战乱、漂泊等重重人生磨难,均未能够阻挡他前行的步伐。他依凭自身的学识与思想,为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众多年轻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此人便是许倬云。
1930年9月,厦门的一家医院里,一对双胞胎呱呱坠地。由于母亲是高龄产妇,且在孕期生病,许倬云作为早产儿,出生时仅有掌心大小,体重不足3斤,手脚发育不良,医生一度对他的生命不抱希望,担心他会夭折。
但许倬云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尽管生存了下来,却从此被残疾的身体所束缚。在无法自由行动的幼年时光里,许倬云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来汲取知识。
母亲生火做饭时,他仔细观察灶门口规整的稻草和烧柴步骤;被放在磨盘上时,他用心记下老乡们打理农田的每一个细节。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经历,悄然培养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据相关研究表明,幼年时期丰富的感官体验和观察经历,对一个人的认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倬云这段特殊的成长经历,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独特的基础。
1938年初,年幼的许倬云看到开赴台儿庄前线的川军。他们年轻、面容疲惫,却又充满了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这一幕,让许倬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悲苦。
当时,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据统计,这场战役中国军队投入兵力约29万人,日军投入兵力约5万人,双方伤亡都极为惨重。
不久后,战火蔓延到家乡,他跟随家人开始了逃难之旅。一路上,他目睹了无数生死诀别,伤兵的痛苦、百姓的流离失所,都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这些经历,激发了他对和平的渴望。
战争结束后,许倬云迎来了人生的新阶段。他进入无锡的辅仁中学读书,在这里,他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尽管身体残疾,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努力学习。他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允许浪费时间,因此更加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据他的老师回忆,许倬云在学习上的专注和努力远超常人,经常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直至闭馆。他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
1948年底,许倬云随家人流落至台湾。随后,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台湾大学,几年后又赴美远行,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
在美国,他接受了免费的身体矫正手术,但手术带来的剧痛让他多次想到自杀。然而,正是在这段艰难的时期,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看到了病房里孩子们的痛苦,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暖,这让他对天下众生生出了悲悯与恻隐之心。
1962年,许倬云结束留学生涯,回到台湾工作。8年后,他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此后的50余年,他笔耕不辍,写下了20余部著作。他的学术关怀始终聚焦于平民百姓,他认为支撑起山河的是无数平凡人的辛勤付出。
他的著作《西周史》,没有过多描述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展现了3000年前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个侧面。这部著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了超过10万册,成为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除了学术成就,许倬云对学生的指导也极为用心。作家王小波在匹兹堡大学学习时,他的作品《黄金时代》便是在许倬云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
90年代,年过60岁的许倬云开始学习使用电脑,他积极与青年学者交流,分享自己的所学所知。他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会,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进行思想碰撞,据不完全统计,他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超过200场。
与病痛的斗争始终是许倬云生活的一部分。2012年的两场大手术让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2021年他彻底瘫痪,只剩右手食指还能动弹。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每天看书读报,思索着世界的问题,为人类的明天探索方向。
他通过网络平台与年轻人交流,鼓励他们不要躺平,携手开创一个新的世界。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百万次,激励了无数年轻人。
在许倬云的心中,始终怀着对祖国和世界的深深忧虑。他从多个维度剖析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试图为中国和世界文明寻找出路。他在与年轻人的对谈中,分享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如今,许倬云已年过九旬,他深感时不我待。每一次公开演讲,他都像是在进行最后一次告别,将自己的学识、思想、愿望和忧虑悉数捧出,希望能触动更多的人。
他的一生,是与命运抗争的一生,是为世界发声的一生。